肺癌一直是全球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第一、二期)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直到腫瘤擴散、壓迫周邊結構或影響呼吸功能後才被發現。
本文以科學角度深入講解:為何肺癌早期「靜悄悄」、身體不察覺?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甚麼? 亦會加入實際的自我檢查策略與醫學建議。
一、為甚麼肺癌早期沒有症狀?六大生理原因
(1)肺組織缺乏痛覺神經:腫瘤長大不會痛
人體的痛覺神經大量集中在皮膚、肌肉、關節、胸膜(Pleura)等位置。
而肺部深層的肺泡(Alveoli)幾乎沒有痛覺神經[1]。
因此腫瘤在肺內慢慢增大,身體完全不會覺得痛或不適。
只有當腫瘤擴散到胸膜或壓到肋骨神經,才會感覺胸口痛。
(2)肺的「備用容量」大:即使功能下降也無感覺
肺的工作能力遠超日常需要。
在醫學上,有研究指出,一個人可以失去約 25–50% 的有效肺功能而仍然沒有明顯症狀[2]。
因此,腫瘤初期只佔用少部分空間,
-
不影響氣體交換
-
不引起氣管阻塞
-
不影響血氧
所以患者不會感到喘、咳或胸悶。
(3)腫瘤通常生長在「肺的外側」,不阻塞氣道
早期肺癌多屬於「周邊型」(Peripheral type),生長於:
-
肺葉外側
-
細支氣管
-
肺泡區域
這些位置沒有大氣道(例如主氣管、葉支氣管),所以腫瘤不會:
-
刺激咳嗽反射
-
阻塞氣道
-
引起痰液累積
-
造成局部發炎
結果就是——沒有咳嗽、沒有痰、沒有喘。
(4)初期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身體能「慢慢適應」
早期肺癌一般生長速度不算太快,身體會逐步適應變化。
因此不會像急性疾病(例如肺炎)般突然出現:
-
發燒
-
劇烈咳嗽
-
呼吸急促
慢性進展 = 身體不知道自己正在變差。
(5)早期症狀與日常小病極相似:容易被忽略
即使早期有一些輕微不適,也非常容易被誤會為:
-
抽煙引起的咳
-
過敏
-
感冒、喉嚨乾
-
年紀大
-
運動量不足
最常見的早期微弱徵兆(但容易忽視)包括:
-
輕微乾咳
-
容易疲倦
-
走樓梯時較喘
-
食慾下降
-
偶爾胸悶
這些都太「普通」了,很多人不會想到與肺癌有關。
(6)身體沒有「感受器」可以檢測癌細胞的存在
身體對感染(如病毒、細菌)有免疫反應,所以會有發燒、酸痛等症狀。
但對於癌細胞,免疫系統並不會像對抗病毒般強烈反應,所以沒有急性症狀提醒身體有問題。
二、甚麼時候 lung cancer 才會出現明顯症狀?
通常到了第三期或第四期,腫瘤影響以下結構才會有症狀:
1. 壓迫大氣道 → 咳嗽、氣喘、胸悶
2. 阻塞支氣管 → 發炎或肺炎 → 發燒與黃痰
3. 入侵胸膜 → 明顯胸痛
4. 入侵喉返神經 → 聲音沙啞
5. 侵犯血管 → 咳血(Hemoptysis)
6. 擴散到骨頭 → 骨痛
7. 擴散到腦 → 頭痛、暈、視力模糊
一旦出現以上任何一項,都屬於明顯警號,需立即檢查。
三、哪些人屬於高風險,最容易早期「無聲無息」?
1. 長期吸煙者
-
長時間咳嗽被誤以為「正常」
-
氣喘以為是肺功能差
→ 相當容易忽略警號。
2. 被動吸煙者
包括家人或工作環境吸煙。
3. 年齡 50 歲以上
癌症風險本身隨年齡而升高。
4. 曾經患有慢性肺病(COPD、肺氣腫)
因為症狀重疊,更難察覺異常。
5. 有家族病史或接觸致癌環境(例如石棉、氡氣)
四、如何在「完全無症狀」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早期發現?
(1)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是目前最有效方法
研究顯示,低劑量 CT 掃描可降低肺癌死亡率 20–30%,因為能提早發現小於 1cm 的腫瘤[3]。
適用於:
-
年齡 50–80
-
每日吸煙或曾抽 ≥20 pack-year
-
現在抽煙或戒煙 <15 年
(2)定期做胸腔 X 光(但效果不如 CT)
X 光能看到較大的腫瘤,但對於早期、細小的肺癌不敏感。
(3)注意微弱但長期存在的變化
如果以下情況持續超過 2–3 週,尤其是抽煙人士,應做檢查:
-
咳嗽時間長於平時
-
呼吸力下降
-
易喘
-
胸口悶
-
聲音沙啞
-
反覆肺炎
(4)戒煙是最有效預防方法
戒煙 5–10 年後,肺癌風險可以減少一半以上,但永遠不會降到「零」,所以仍需定期檢查。
五、總結:肺癌早期「無聲無息」,不是因為無害,而是生理解剖結構的設計
肺癌早期沒有症狀的主要原因包括:
-
肺部缺乏痛覺神經
-
腫瘤位置遠離大氣道
-
肺容量大,功能下降也不覺得
-
症狀與日常小病極相似
-
癌細胞初期不引起免疫反應
-
身體能慢慢適應
正因如此,高危人士需要靠「檢查」而不是「症狀」來早期發現肺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Langley, R. E., & Fidler, I. J. (2013). The biology of cancer metastasi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ncer Research.
[2] Agustí, A. (2018). The path to personalised medicine in COPD. European Respiratory Review.
[3]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