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糖(Raw Sugar)
原糖是從甘蔗汁經初步提煉後形成的結晶糖,僅去除部分雜質與水分,未經完全脫色或精煉。
特點:
-
顏色:偏黃或金啡色。
-
味道:略帶焦糖香氣,比白糖自然。
-
成分:主要是蔗糖,含少量糖蜜,並保留微量礦物質(如鈣、鎂、鉀)。
用途:
適合用於沖飲、烘焙、咖啡調味等,味道較豐富。
健康觀點:
由於保留少量天然成分,不代表「更健康」。其蔗糖含量仍高,對血糖上升的速度(升糖指數)與白糖相近。
紅糖(Brown Sugar)
紅糖一般是白糖重新加入糖蜜(molasses)製成,也可能是未完全脫色的蔗糖。糖蜜賦予了它獨特的濕潤質感與香氣。
特點:
-
顏色:由淺啡至深啡不等。
-
味道:焦糖味濃厚,口感較濕潤。
-
成分:主要仍是蔗糖,但含糖蜜中的微量礦物質(如鐵、鈣、鉀等)。
用途:
常用於中式甜品、薑茶、滷水、湯圓及月子餐中,能增添色香味。
健康觀點:
雖然含有少量礦物質,但比例非常低,難以對健康產生實質幫助。
紅糖仍屬高糖食物,過量攝取同樣會造成肥胖與血糖波動。
白糖(White Sugar)
白糖是經多重精煉與脫色而成的純蔗糖,幾乎不含其他成分。
特點:
-
顏色:潔白、乾爽。
-
味道:純甜、無焦香。
-
成分:幾乎100%蔗糖。
用途:
最常見的食用糖,應用於烘焙、飲品及日常烹調。
健康觀點:
白糖是最純的蔗糖來源,雖味道「乾淨」,但營養價值最低。
過量攝取會增加肥胖、蛀牙、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三者比較表
| 類型 | 顏色 | 味道 | 糖蜜含量 | 礦物質 | 常見用途 | 健康影響 |
|---|---|---|---|---|---|---|
| 原糖 | 淺黃~金啡 | 微焦香 | 少量 | 少量 | 咖啡、甜品 | 升糖快、熱量高 |
| 紅糖 | 深啡 | 濃焦香 | 較多 | 少量 | 薑茶、甜湯 | 升糖快、仍高熱量 |
| 白糖 | 白色 | 純甜 | 無 | 幾乎無 | 烘焙、日常調味 | 升糖快、無營養 |
從健康角度看
雖然紅糖與原糖含有微量礦物質,但從營養學角度,三者在熱量與血糖反應上幾乎無差別。
人體在代謝過程中,會將這三種糖都分解為葡萄糖與果糖,最終進入血液造成血糖上升。
長期過量攝取糖類可能導致:
-
血糖波動、胰島素抗性增加
-
肥胖與脂肪肝風險上升
-
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
-
蛀牙與皮膚老化
健康建議
-
控制每日糖攝取量: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的10%,理想值為5%(約25克,即6茶匙)。 -
用天然甜味替代:
可嘗試使用天然代糖如甜菊糖(Stevia)、赤藻糖醇(Erythritol)或羅漢果甜苷(Monk Fruit Extract)。 -
留意隱藏糖:
飲品、醬料、穀物棒、乳酪中往往含大量添加糖。 -
以少糖為習慣:
慢慢減少加糖量,讓味覺重新適應天然食材的味道。
總結
雖然原糖、紅糖、白糖在顏色與味道上各有不同,但健康上並冇「好糖」之分。
重點唔在於選哪一種糖,而係**「少食為妙」**。真正對健康有益的,係均衡飲食、維持穩定血糖與良好生活習慣。
健康小貼士:
「糖」不只是甜品入面先有,任何加工食品都有可能藏糖。下次買飲品或包裝食品時,記得睇清楚營養標籤中嘅「Total Sugars」或「Added Sugars」一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