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 vs 大鼠:基本分別
| 特徵 | 老鼠 (Mouse) | 大鼠 (Rat) |
|---|---|---|
| 體型 | 細小(身長約 7–10 cm) | 體大(可達 20–25 cm 以上) |
| 鼻口形狀 | 尖而幼長 | 鈍而厚實 |
| 尾巴 | 細長、接近身體長度 | 厚而短 |
| 耳仔 | 相對大 | 相對細 |
| 習性 | 活動範圍細、喜歡屋內 | 多活動於下水道、地底或屋外 |
| 清潔程度 | 污染範圍細 | 污染量大、氣味更強烈 |
老鼠細隻但繁殖快、污染食物;大鼠大隻但破壞力強,兩者都極唔衛生。
疾病傳播風險
常見疾病與傳播途徑
| 疾病名稱 | 老鼠傳染 | 大鼠傳染 | 傳播途徑 | 對人體危害 |
|---|---|---|---|---|
| 沙門氏菌 (Salmonella) | ✅ | ✅ | 糞便或尿液污染食物、餐具、廚房檯面;人進食後感染 | 引致嚴重腸胃炎、發燒、腹瀉、嘔吐,嚴重可導致脫水或血液感染 |
| 鈎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 ⚠️ 偶發 | ✅ 常見於下水道大鼠 | 接觸或踩入被鼠尿污染嘅水/泥土;細菌可經皮膚細微傷口或眼結膜入體 | 初期似流感;嚴重可致肝炎、腎衰竭、腦膜炎,甚至死亡 |
| 漢他病毒 (Hantavirus) | ✅(尤其鹿鼠) | ⚠️ 少見 | 吸入乾糞或尿液氣化後嘅微粒;清潔巢穴或倉庫時最危險 | 可引發致命肺炎或腎綜合症,死亡率高達 30–40% |
| 淋巴球性脈絡膜腦膜炎病毒 (LCMV) | ✅ 家鼠攜帶 | ❌ | 接觸鼠尿、糞、口水;或吸入污染灰塵 | 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孕婦感染可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 |
| 鼠咬熱 (Rat-bite fever) | ❌ | ✅ | 被大鼠咬傷或抓傷;亦可經污染食物入口 | 引致發燒、肌肉痛、皮疹;若未治療可導致敗血症或關節炎 |
| 鼠疫 (Plague) | 罕見 | ✅ 歷史上由黑死病鼠跳蚤傳播 | 鼠體上嘅跳蚤咬人後傳染細菌 | 嚴重傳染病,症狀包括高燒、淋巴腫脹、敗血症;若不治療可致命 |
| 兔熱病 (Tularemia) | ✅ | ✅ | 處理鼠屍體、吸入污染塵埃或被叮咬 | 高燒、淋巴腫脹、肺炎;可由動物傳人但人傳人罕見 |
| 寄生蟲(螨蟲、跳蚤、帶絛蟲) | ✅ | ✅ | 跳蚤或螨蟲由鼠轉移到人或寵物 | 皮膚痕癢、紅疹;部分可引致體內寄生感染或過敏反應 |
特別高風險人群:小朋友、長者、皮膚有傷口者、免疫力低者。
家居衛生與健康影響
食物污染
老鼠會喺夜晚偷食廚房嘅穀物、餅乾、寵物糧,並留下尿液、糞便、毛髮。這啲污染物肉眼未必見到,但足以引起腸胃炎或沙門氏菌感染。
結構破壞
大鼠咬力極強,可以咬穿:
-
電線(火災風險)
-
木櫃、喉管
-
甚至鋁罐、保溫層
老鼠亦會破壞電腦線、儲物膠盒、衣物,造成經濟損失。
空氣污染與氣味
老鼠巢穴通常藏喺牆角、廚櫃底、或天花板上。
長期積聚尿液會產生氨氣味 (Ammonia),對呼吸系統有刺激性,亦會誘發哮喘同過敏反應。
人類健康症狀(間接感染)
即使無被老鼠咬,只要吸入或接觸污染,都可能出現:
-
頭暈、發燒、肌肉痛
-
嘔吐、腸胃炎
-
呼吸道過敏或氣促
-
皮膚紅疹或眼腫
千祈唔好直接掃或吸塵老鼠糞,應:
-
戴手套同口罩;
-
先用 1:10 漂白水噴濕;
-
用紙巾抹走,再密封丟棄。
預防與控制方法
| 項目 | 建議做法 |
|---|---|
| 封口防入侵 | 所有超過 0.5 cm 嘅洞口(老鼠可入)、1 cm(大鼠可入)要用鋼絲網或金屬填補 |
| 食物儲存 | 用密實玻璃或金屬容器,唔好留開封包裝 |
| 垃圾管理 | 每日清理、蓋緊垃圾桶蓋 |
| 減少雜物 | 清理紙箱、舊布、塑膠袋,減少築巢空間 |
| 寵物糧 | 夜晚唔好留喺地上 |
| 專業滅鼠 | 若發現糞便、啃痕、天花聲響 → 應找滅蟲公司處理 |
| 輕微情況 | 可用捕鼠器、薄荷油驅鼠、超聲波驅鼠器輔助 |
總結:保持「潔淨而非過度消毒」
| 項目 | 老鼠 | 大鼠 |
|---|---|---|
| 體型 | 細小 | 龐大 |
| 污染程度 | 食物污染多 | 污染+破壞力強 |
| 疾病風險 | LCMV、漢他病毒 | 鈎端螺旋體病、鼠咬熱、鼠疫 |
| 繁殖速度 | 極快 | 較慢但更難清除 |
| 防治難度 | 難封小洞 | 容易察覺但需專業清理 |
重點:
-
老鼠與大鼠都屬高風險衛生害蟲;
-
大鼠危害更大,但老鼠繁殖更快;
-
預防重點係「封口、防食、防污」。
結語
無論屋企喺城市定鄉郊,只要見到糞便、異味、夜晚有刮刮聲,就應及早處理。
乾淨並非完全無菌,而係要阻止害蟲進入人類生活範圍。
維持適度清潔、封好食物、定期檢查,就能大幅降低疾病風險,令屋企遠離鼠患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