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蒿 (Tanecetum vulgare)也被稱為普通艾菊、苦紐扣、牛苦艾菊或金紐扣。 拉丁語“vulgare”的意思是“普通”。原產於溫帶歐洲和亞洲。 它已被引入世界其他地區,包括北美。在較熱的國家,它的繁殖速度更快——在輕質土壤中自播種,體積迅速增加。古希臘人可能是第一個將其種植成藥草的人。
在美國許多州,它都被列入有毒雜草名單。
毒性
許多艾菊品種含有揮發油,可引起敏感個體接觸性皮膚炎。
如果內服,當油在肝臟和消化道中分解時,會產生有毒的代謝物。
它對體內寄生蟲有劇毒,幾個世紀以來,草藥醫生一直用艾菊茶來驅蟲。 艾菊是一種有效的殺蟲劑,對節肢動物具有劇毒。由於含有側柏酮,美國 FDA 限制艾菊在酒精飲料中的使用,且最終產品必須不含側柏酮。
Tanacetum annuum 經常與普通艾菊(Tanacetum vulgare) 混淆,但前者產生的精油在化學上完全不同,因為它不含側柏酮和大量的母菊烯,使油呈深藍色,從而產生了其俗名“藍色”艾菊油。 儘管一些不道德的精油經銷商聲稱將非常昂貴的藍艾菊(Tanacetum annuum) 油與便宜得多的菊花精油摻假,但菊花精油的顏色絕不會是藍色,因為它不含母菊薁烯。因此,來自菊花的高側柏酮油絕不應該被稱為「藍艾菊」油,任何含有大量側柏酮的藍色油都是摻假產品。
揮發油的活性成分包括
- 1,8-桉油精 (1,8-桉樹腦是一種毒素,據信可以保護植物葉子免受食草動物的攻擊。)
- 反式側柏酮
- 樟腦和
- 桃金孃烯醇
其含量和比例隨季節和植物的不同而變化。
民族醫學用途
菊蒿有悠久的使用歷史
- 菊蒿於藥用目的的第一個歷史記錄涉及古希臘人。被用來治療腸道蠕蟲,風濕病,消化問題,發燒,瘡和帶出麻疹。
- 在中世紀及以後,使用高劑量誘導流產。
- 菊蒿也被用來幫助婦女構思和防止流產。
- 四旬齋期間吃艾菊蛋糕,因為人們相信在四旬齋期間吃魚會引起腸道蠕蟲。
- 被用作洗面奶,據報導用來減輕和淨化皮膚。
- 在19世紀,愛爾蘭民俗表明,在濃密和鹽的溶液中沐浴可以治愈關節疼痛。
研究發現艾菊中的 3,5-二咖啡酰奎寧酸 (3,5-DCQA) 和 axillarin 是對單純皰疹病毒具有活性的抗病毒化合物。
其他用途一些
- 傳統染色師使用艾菊來產生金黃色。
- 艾菊也可用作伴生植物,特別是與黃瓜和南瓜等葫蘆科植物,或與玫瑰或各種漿果搭配。 它被認為可以驅除螞蟻、黃瓜甲蟲、日本甲蟲、南瓜蟲和某些飛蟲等。
- 有些養蜂人使用乾艾菊作為熏蜂器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