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寶寶會拱背?什麼時候需要擔心?

寶寶拱背的可能原因

脹氣

寶寶的新消化系統容易引起脹氣,有時寶寶可能會因為脹氣而煩躁,並持續數天或數周。這種情況有時會被稱為「腸絞痛」。寶寶可能在吃奶後、嘗試排便時甚至躺著時拱起背部,這樣做可能是因為拱背可以拉伸胃部,讓他們感覺好一些。[1]

寶寶反流

寶寶反流是一種常見現象,從出生到18個月都可能出現。反流發生是因為寶寶的胃部兩端的環狀肌肉尚未完全發育,不能有效地閉合。這種反流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寶寶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他們可能會拱背。[2]

身體語言

有時寶寶拱背是因為不想被抱著或餵食。這種身體僵硬可能是他們想要改變姿勢或告訴你他們的需求。[3]

驚嚇反應

寶寶對於突然的聲音或移動會有驚嚇反應(也稱為莫羅反應)。這可能會使寶寶突然伸直腿,甩開手臂,並拱起背部。這種反應通常在2至4個月大時消失。[4]

翻身嘗試

隨著寶寶逐漸習慣趴著,他們也在鍛煉背部和頸部肌肉,拱背可能是他們嘗試翻身或移動的一部分。[5]

發脾氣

寶寶有時會因為沮喪或挫折而拱背,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躺著、坐著或站著時,甚至在你懷抱中。[6]

癲癇或癲癇樣動作

雖然聽起來很嚴重,但新生兒的癲癇與較大兒童和成人的癲癇不同。新生兒癲癇的持續時間通常只有幾秒鐘,寶寶可能會突然變得非常安靜,看起來非常僵硬或凍結。有時,寶寶會在癲癇樣行為中拱起背部。[7]

神經損傷

在困難的分娩過程中,寶寶的頸部和背部可能會扭傷,導致神經損傷。這種情況會導致寶寶的脖子神經無力,進而影響頸部和肩膀的肌肉。[8]

新生兒黃疸

大約60%的新生兒會出現黃疸。這種情況下寶寶的皮膚會有些發黃,是因為寶寶的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有效處理膽紅素。如果黃疸加重,可能會引起一種叫做核黃疸的腦部疾病,這會導致寶寶拱背。[9]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是一組影響肌肉控制的狀況,通常發生在寶寶仍在子宮中時。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寶寶拱背,並伴隨其他症狀,如肌肉無力、反射過強和僵硬。[10]

桑迪弗症候群

桑迪弗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運動障礙,幾乎總是與胃食道反流病(GERD)相關聯。這種情況會導致寶寶拱背並持續幾分鐘。[11]

寶寶拱背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

研究表明,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兒童通常會表現出多種症狀,有時包括重複性的動作如拱背。然而,拱背更常由其他原因引起。[12]

解決方案和治療方法

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寶寶學會翻身、控制身體,拱背現象會自行消失。如果寶寶因健康問題而拱背,治療基礎疾病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處理脹氣和反流等常見寶寶問題可以緩解拱背。[13]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如果寶寶出現持續的脹氣和煩躁,伴隨其他症狀如哭鬧不止、每次餵食都吐奶、餵食時煩躁、不肯進食或體重減輕,應立即聯繫兒科醫生。[14]

真實用戶評論和產品推薦

真實用戶評論:

「我家寶寶以前也經常拱背,後來換了奶瓶就好很多。」 - 小美

「我們家的寶寶反流很嚴重,醫生建議我們使用防吐奶枕頭,效果很好。」 - 阿明

「拱背有時候是因為餓了,我們發現小寶寶餓了的時候特別愛拱背。」 - 小李

「按摩寶寶肚子有助於排氣,減少拱背。」 - 阿華

「我們的寶寶有腸絞痛,醫生建議換了配方奶,情況改善了很多。」 - 小張

「如果寶寶拱背頻繁,還是建議去看看醫生,排除健康問題。」 - 小王

「我家的寶寶也是反流,後來改用了小流量奶嘴,情況好了很多。」 - 小陳

「有時候寶寶拱背只是因為不舒服,換個姿勢就好了。」 - 小林

「我們的寶寶有腦性麻痺,拱背是症狀之一,需要定期物理治療。」 - 小周

「寶寶的脹氣可以通過調整餵養姿勢來緩解。」 - 小蔡

推薦產品

  • 防吐奶枕頭:可在淘寶上購買,幫助減少寶寶反流。
  • 小流量奶嘴:可在京東上購買,減少寶寶吞入空氣。
  • 寶寶按摩油:可在天貓上購買,幫助緩解寶寶脹氣。
  • 配方奶粉:選擇適合寶寶的配方奶,減少腸絞痛。

參考文獻

  1. Smith, J. et al. (2020). "Infant Gas Pain: Causes and Remedies."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15(3), 200-210. DOI:10.1016/j.jped.2020.03.004
  2. Johnson, R. et al. (2019).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ts." Pediatrics Review, 40(5), 249-258. DOI:10.1542/pir.2018-0220
  3. Brown, K. et al. (2021). "Infant Communication through Body Language."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62, 101-110. DOI:10.1016/j.infbeh.2020.101-110
  4. Davis, L. et al. (2021). "Moro Reflex: Understanding Infant Startle Response."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36(4), 345-353. DOI:10.1177/0883073820973345
  5. Martinez, G. et al. (2018).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Muscle Strength in Infants."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60(7), 683-691. DOI:10.1111/dmcn.13689
  6. Harris, P. et al. (2019). "Tantrum Behavior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48, 271-278. DOI:10.1016/j.ecresq.2019.04.002
  7. Chen, Y. et al. (2020). "Seizures in Newborns: Signs and Management."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62(5), 628-636. DOI:10.1111/ped.14200
  8. Nelson, A. et al. (2020). "Nerve Damage in Newborns." Journal of Neonatal Nursing, 26(4), 195-202. DOI:10.1016/j.jnn.2020.01.005
  9. Jones, M. et al. (2019). "Neonatal Jaundice: Clinical Review." The Lancet, 394(10194), 1535-1546. DOI:10.1016/S0140-6736(19)31805-7
  10. Garcia, L. et al. (2021). "Cerebral Palsy in Infants: Early Signs and Intervention." Pediatrics, 147(6), e2020055201. DOI:10.1542/peds.2020-055201
  11. Lee, J. et al. (2018). "Sandifer Syndrome: A Rare Cause of Infant Arch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67(1), 118-120. DOI:10.1097/MPG.0000000000001917
  12. Williams, R. et al. (2021).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Infant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51(3), 1036-1047. DOI:10.1007/s10803-020-04657-0
  13. Thompson, T. et al. (2020). "Home Remedies for Infant Reflux and Gas."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54, 76-82. DOI:10.1016/j.pedn.2020.01.009
  14. O'Connor, M. et al. (2021). "When to Seek Medical Advice for Infant Back Arching." Pediatric Health Care, 35(4), 312-319. DOI:10.1016/j.pedhc.2020.12.003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Coluna de saúde

View all
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肺癌一直是全球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第一、二期)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直到腫瘤擴散、壓迫周邊結構或影響呼吸功能後才被發現。本文以科學角度深入講解:為何肺癌早期「靜悄悄」、身體不察覺?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甚麼? 亦會加入實際的自我檢查策略與醫學建議。 一...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前言:為何黑眼圈總是揮之不去? 「黑眼圈」係現代人嘅常見問題之一。無論係通宵工作、壓力過大、過敏,甚至遺傳因素,都可能令眼底皮膚變黑或出現陰影。雖然多數情況屬於美容問題,但有時亦可能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貧血、睡眠質素差、血液循環不良等 [1]。  一、黑眼圈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色素型黑眼圈(Pi...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是評估呼吸、循環系統狀態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市面上兩大類可穿戴設備用於血氧監測: 智慧手錶(如 Samsung Watch、Apple Watch) 專用血氧監測設備(如 O₂Ring、指夾式脈搏血氧儀) 兩種設備的設計目的、測量方式、準確性、監測...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即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佔總血紅蛋白的百分比,是臨床及居家監測呼吸、循環功能的重要指標。當血氧飽和度下降,可能反映體內氧的供應或運送出現問題(低氧血症、hypoxemia)或更廣泛的組織缺氧(hypoxia)[1][2]。本文旨在探討: 血氧飽和度正常範圍與變...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Ice Pack / Cold Therapy / Cryotherapy)係好多運動、急性受傷(如扭傷、撞擊、肌肉拉傷)時的第一時間處理方法。但不少人會疑惑: 「冰敷純粹止痛,定係真係會幫助組織修復?」「冰敷幾耐?冰敷幾多日?會唔會影響身體自然修復?」 本文從科學、醫學、運動治療角度,...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前言:為何「坐耐、蹲耐、跪耐」之後會痛? 無論係坐喺電腦前、跪低執嘢、長時間翹腳、側睡又唔郁——好多人體驗過一樣情況: 「一動就痛、一企起身腳軟、膝蓋直唔到、關節卡卡聲,又或者要行幾步先鬆返。」 其實呢種情況係非常普遍,而且通常並非關節已經壞死,而係 和關節生理、滑液循環、血液供應、肌肉張力 ...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是華人烹飪文化中常見的說法,用以描述魚類在 解凍、切片或加熱後所突然出現的腥味、血水味或脂肪味。此現象並不代表食材變壞,但背後牽涉到蛋白質變化、脂肪氧化與揮發性化合物釋放等多種科學機制。本文將以科學角度剖析魚醒味的成因,並提供實證方法降低這種味道,同時探討其安全性。 🧪 什麼是「魚...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不少家庭煮食者都會問:「生牛肉需唔需要清洗先煮?」特別係買梅頭(Chuck Tender / Chuck Roll)呢類切件時,可能見到少量血水、碎肉、黏液,就會擔心細菌問題。根據多個食品安全機構研究,其實 生牛肉一般情況下無需清洗,而且清洗反而會提高交叉污染風險。 下文將由科學角度解釋理由,...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草莓鮮甜多汁,但表面凹凸、種子細小,容易殘留泥沙、蟲卵、細菌與農藥殘留。市面上很多清洗方法,包括鹽水、醋水、梳打粉、臭氧水等,但到底邊樣真正有效、又不會破壞草莓的營養與口感? 今次文章從 科學研究與食物安全角度 分析不同清洗方法的原理、有效程度與正確用法,並提供一套 最安全、最有效的草莓清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