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悟空的「自在極意」:在現實科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1)腦內兩隊:藝術家 vs. 編輯部

  • 藝術家網路(DMN):擅長聯想、想像、白日夢。

  • 編輯部(前額葉控制):負責規則、審核與邏輯。
    入睡邊界/做夢時,「藝術家」值班、「編輯部」收斂,遠距概念更易串連,直覺升級。45(REM 期見到與想像相關區域更活躍;化學環境亦偏向探索)。Nature+1

2)化學開關:為何當刻覺得好流暢?
REM 的乙醯膽鹼偏高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偏低,像把「自我挑剔」音量調細,令大腦更敢試新連結——好生成,但唔適合嚴格審稿。5 Nature

3)內在電影(PGO 波)係乜?
REM 期由腦幹→丘腦→枕葉的PGO 波好似在腦內播電影,把記憶碎片重新剪接,所以醒來會覺得畫面感同聯想力特別強。8 Frontiers

4)點解覺得「世界變慢」?
其實時間冇變,係你腦內嘅預測與場景掃描做得更快,主觀上更易「捉到節奏」。4


科學

A. 狀態與腦電
從放鬆清醒的 alpha 過渡到 N1 的 theta,進入 hypnagogia;稍後可進入 REM。行為研究顯示:

  • REM 小睡:提升「遙遠聯想測驗(RAT)」表現——更易把不相關概念連在一起。1 Europe PMC

  • N1 恍惚:只要約一分鐘,發現隱藏規則的機會可提升至數倍2 Science

  • 整體睡眠:讓人更易「頓悟」任務中的隱藏規則。3 Cognitive Science at UC San Diego

B. 腦網路與連結
早期 PET 研究顯示 REM 期視覺皮層、邊緣系統等活化,4;理論綜述指 REM 屬「前意識(proto-consciousness)」訓練場,為清醒認知做準備,5;而 2024 年的連結組圖研究則指出,REM 睡眠缺失會改變預設模式網路(DMN)與視覺網路等的大腦功能連結,提示 REM 對跨網路協調之重要性。6 Nature

C. 神經化學與信號
REM 的膽鹼能偏高/胺能偏低,有利探索式關聯;PGO 波與眼動耦合,或為把「內在畫面」推到皮層處理的機制之一。58 NatureFrontiers


我哋可唔可以「開關」呢個狀態?

1)目標化夢境 TDI(Targeted Dream Incubation)
MIT 團隊的 Dormio 裝置在入睡初期以短語提示引導主題,檢測到 N1 即喚醒並記錄,再循環數次——能把指定主題帶入入睡邊界意象,並提升相關產出。7(近年亦有無設備、遠程版本 TDI 原型)9DSpace@MITFrontiers

2)低科技版——Edison 微瞌睡法
半躺手握輕物,快睡著時掉落弄醒你;立刻記下浮現畫面或關鍵字。其原理正是手動捕捉 N1 的「創意甜蜜點」2

現況:未有「一掣即開」的穩定器;但以捕捉 N1、或安排足夠小睡進入 REM,已是可操作的槓桿。123


實用清單

  • 15–20 分鐘 N1 迴圈:設定 5–7 分鐘柔和鬧鐘或用握物法;睡前設定主題;一醒就記,重複 2–3 次。2

  • 20–90 分鐘小睡爭取 REM:個體差異大,但時間要夠先有機會入 REM;醒後 5 分鐘把關鍵字/草圖拉回主題。1

  • 清醒再審稿:生成與評審分開做;完全清醒後再讓「編輯部」返工。3


安全與現實提醒

  • 先顧基本睡眠品質:REM 缺失會改變大腦連結,長期不利身心表現。6 Nature

  • 有睡眠疾患者(如睡眠呼吸中止等)應先處理基礎問題。

*本文章所載內容僅供一般教育與資訊用途,不構成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意見。閱讀或使用本內容不會形成醫患關係。如對自身健康有任何疑問,請向合資格的醫護專業人員諮詢;切勿因本文章而延誤或取代專業意見

安全與風險提示

  • 文中涉及之做法(例如:N1/入睡初期捕捉、REM 小睡、目標化夢境/TDI 等)未必適合所有人。以下情況尤其應先諮詢醫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嚴重日間嗜睡、頻密惡夢/睡眠麻痺、抑鬱/焦慮、雙相障礙、創傷後壓力症、癲癇、懷孕或產後、長途駕駛/輪班工作、正在使用鎮靜藥/酒精/助眠藥等。

  • 切勿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進行任何打盹或睡眠相關練習;避免因睡眠不足而增加意外風險。

  • 若出現打鼾伴停頓、夜間窒息感、白天極度嗜睡、情緒或行為顯著改變等情況,請及早求診;勿擅自增減藥物

效果與責任

  • 相關研究仍在發展中,任何方法不保證帶來特定效果;你須自行評估與承擔使用之風險。

  • 文中提及之裝置、應用程式或外部連結僅作示例,不代表背書或保證其安全性、有效性與私隱保護。

緊急情況

  • 若出現危及生命或精神健康危機,請立即求助當地緊急服務或前往最近急症室。

更新與版權

  • 資料或隨科學進展而改變;如與你的醫護人員意見不一致,以其專業建議為準

  • 未經同意請勿重製為醫療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文獻

<a id="ref-1"></a>[1] Cai, D. J., Mednick, S. A., Harrison, E. M., Kanady, J. C., & Mednick, S. C. (2009). REM, not incubation, improves creativity by priming associative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25), 10130–10134. https://doi.org/10.1073/pnas.0900271106 Europe PMC

<a id="ref-2"></a>[2] Lacaux, C., Andrillon, T., Bastoul, C., Idir, Y., Fonteix-Galet, A., Arnulf, I., & Oudiette, D. (2021). Sleep onset is a creative sweet spot. Science Advances, 7(50), eabj5866.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j5866 Science

<a id="ref-3"></a>[3] Wagner, U., Gais, S., Haider, H., Verleger, R., & Born, J. (2004). Sleep inspires insight. Nature, 427, 352–355.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2223 Cognitive Science at UC San Diego

<a id="ref-4"></a>[4] Maquet, P., Peters, J.-M., Aerts, J., Delfiore, G., Degueldre, C., Luxen, A., & Franck, G. (1996).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uman rapid-eye-movement sleep and dreaming. Nature, 383(6596), 163–166. https://doi.org/10.1038/383163a0 Nature

<a id="ref-5"></a>[5] Hobson, J. A., & Pace-Schott, E. F. (2009). REM sleep and dreaming: Towards a theory of protoconsciousnes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0, 803–813. https://doi.org/10.1038/nrn2716 Nature

<a id="ref-6"></a>[6] Di, T., Zhang, L., Meng, S., Liu, W., Guo, Y., Zheng, E., Xie, C., Xiang, S., Jia, T., Lu, L., Sun, Y., & Shi, J. (2024). The impact of REM sleep loss on human brain connectivity.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4, 270.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4-02985-x Nature

<a id="ref-7"></a>[7] Haar Horowitz, A., Cunningham, T. J., Maes, P., & Stickgold, R. (2020). Dormio: A targeted dream incubation devic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83, 102955. https://doi.org/10.1016/j.concog.2020.102955 DSpace@MIT

<a id="ref-8"></a>[8] Gott, J. A., Liley, D. T. J., & Hobson, J. A. (2017). Towards a functional understanding of PGO wave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89.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17.00089 Frontiers

<a id="ref-9"></a>[9] Bellaiche, L., Haar Horowitz, A., McClay, M., Bottary, R., Denis, D., Chen, C., Maes, P., & Seli, P. (2024). Targeted dream incubation at a dis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remote and sensor-free tool for incubating hypnagogic dreams and mind-wandering. Frontiers in Sleep, 3, 1258345. https://doi.org/10.3389/frsle.2024.1258345 Frontiers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Coluna de saúde

View all
牛肉與腸道微生態:人體點樣反應?

牛肉與腸道微生態:人體點樣反應?

牛肉進入身體之後會發生咩事? 食牛肉之後,身體會進入「高蛋白消化模式」: 胃部階段:胃酸(pH約2)與胃蛋白酶一齊將牛肉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鏈。此時釋放「胃泌素(gastrin)」促進更多酸及酶分泌。 小腸階段:十二指腸接收食糜後,胰臟釋出胰蛋白酶、脂肪酶,肝臟釋出膽汁乳化脂肪。 ...
從嗜睡症、慢脈搏到米諾地爾 (Minoxidil) 的全身動力學

從嗜睡症、慢脈搏到米諾地爾 (Minoxidil) 的全身動力學

當身體進入「慢模式」——嗜睡症與自律神經的連結 嗜睡症(Narcolepsy)是一種大腦覺醒系統的紊亂,患者在日間容易突然進入睡眠狀態。但其實,嗜睡症不止影響「睡眠」,還會影響全身的 自律神經系統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自律神經負責調節: 心跳快慢(交感與...
降血壓,唔一定靠藥!了解身體機制,從生活開始調節

降血壓,唔一定靠藥!了解身體機制,從生活開始調節

高血壓唔係「年紀大」嘅專利,愈來愈多年輕人都有血壓偏高。其實,血壓高並非只係「壓力大」咁簡單,而係整個身體系統出問題:心臟、血管、腎臟、神經、荷爾蒙都有份參與。

原糖 vs 紅糖 vs 白糖:哪一種更健康?

原糖 vs 紅糖 vs 白糖:哪一種更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糖有「原糖」、「紅糖」與「白糖」。三者外觀、味道甚至用途都略有不同,但在營養與健康層面上又有幾大差異。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它們的製作方式、特性與對身體的影響。

籃球係有氧運動嗎?— 一文睇清有氧同無氧運動嘅分別、好處同平衡之道

籃球係有氧運動嗎?— 一文睇清有氧同無氧運動嘅分別、好處同平衡之道

籃球係全球最受歡迎嘅運動之一,無論係街場隨意投籃、定係正式比賽,都可以幫助身體活動。但你有冇諗過,籃球到底屬於「有氧運動」定「無氧運動」?兩者又有咩分別?點樣玩先至最有益身體?

本文會同你用簡單角度拆解「有氧」同「無氧」嘅概念,並講解籃球點樣同時結合兩者,最後再分享點樣令你嘅籃球運動更健康、更有效。

男士禿頭對策:了解雄性禿與5%米諾地爾(Minoxidil)生髮原理

男士禿頭對策:了解雄性禿與5%米諾地爾(Minoxidil)生髮原理

雄性禿是什麼?為何只在頭頂出現? 好多男士年過25歲開始發現頂部頭髮越來越稀疏,但前額線卻似乎仍然正常,這情況其實非常典型。這種情況稱為 雄性禿 (Androgenetic Alopecia),是男性最常見的脫髮原因之一。 主要成因來自兩方面: 遺傳基因: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禿頭問題,後代的...
發現死老鼠點處理?

發現死老鼠點處理?

喺屋企、後花園、廚房甚至車房發現一隻「死老鼠」唔係罕見事,但好多屋主第一時間會「嚇親」或者「即刻掃走」。其實咁樣反而危險!
死鼠可能帶有漢他病毒、鈎端螺旋體病、沙門氏菌等病原體,一旦處理唔當,吸入塵埃或者接觸體液,都可能感染疾病。以下教你一套澳洲、香港、台灣都適用嘅安全清理步驟。

老鼠與大鼠的衛生影響:對人體與家居健康的真正威脅

老鼠與大鼠的衛生影響:對人體與家居健康的真正威脅

「老鼠」同「大鼠」雖然都屬於齧齒類,但牠哋對人類健康嘅影響有明顯分別。本文會詳細講解牠哋嘅衛生差異、疾病傳播途徑、同預防方法

無人機醫療配送:低空經濟下的香港新契機

無人機醫療配送:低空經濟下的香港新契機

  無人機醫療配送:低空經濟下的香港新契機 —— 從健康、醫療金融到商業模式的全球比較與啟示 在香港「低空經濟」監管沙盒下,無人機由數碼港跨海至長洲醫院,約 12 公里航線僅需 18–20 分鐘,相比傳統 45–65 分鐘大幅提速。本文聚焦醫療價值、醫療金融回報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