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跟皮膚為何容易出現問題?
腳跟係身體承受最大壓力嘅部位之一。每日行走、站立,腳跟長期摩擦同受壓,如果缺乏適當護理,就會導致角質層過度增厚、乾燥同龜裂。當角質層愈厚,皮膚顏色會慢慢變得偏黃,甚至暗啡。
造成腳跟黃、裂、脫皮的常見原因
-
角質層增厚
長期行走或穿硬底鞋,令腳跟角質層積聚過多,顏色變黃,表面粗糙。 -
皮膚乾燥
缺乏油分同水分補充,特別係冬天或長期赤腳行走,容易出現裂痕。 -
真菌感染(香港腳)
部分腳癬會影響腳跟,出現脫皮、粗糙,甚至痕癢。 -
皮膚病(濕疹、牛皮癬)
這些慢性皮膚病會令皮膚反覆乾裂、脫屑。 -
慢性病因素
糖尿病或血液循環不良人士,更容易出現腳跟厚黃乾裂的問題,甚至有潰爛風險。
如何分辨「單純乾裂」還是「健康警號」?
-
只有皮膚黃厚、乾裂:多數係角質增厚或乾燥。
-
伴隨痕癢、脫屑:可能係真菌感染。
-
裂口深、痛楚或出血:需要醫生處理,避免感染。
-
合併紅腫、滲液:已屬感染狀態,必須盡快就醫。
日常護理建議
-
每日保濕
-
使用含尿素(Urea 10–20%)、乳酸(Lactic Acid)或凡士林的潤膚膏。
-
晚上厚厚搽一層,然後著棉襪幫助吸收。
-
-
定期去角質
-
每周 1–2 次暖水浸腳 10–15 分鐘,然後用磨腳石輕輕去死皮。
-
避免一次過刮太多,以免傷到真皮層。
-
-
保持乾爽
-
避免長時間穿悶熱鞋襪。
-
每日換襪,保持腳部清潔。
-
-
選擇合適鞋子
-
穿有軟墊的鞋,減低腳跟壓力。
-
避免長期赤腳於硬地行走。
-
何時要睇醫生?
-
裂口深到出血或難以癒合
-
有明顯紅腫、疼痛或流膿
-
懷疑真菌感染而自行護理無效
-
有糖尿病、血液循環差的患者,一旦出現裂口需立即就醫
結語
腳跟皮膚偏黃乾裂大多數屬於 角質增厚 + 乾燥 所致,但如果合併感染或慢性病因素,就要格外小心。日常透過 浸腳 + 去角質 + 保濕 已經可以大大改善情況。若症狀嚴重或長期無法改善,建議盡快向醫生或皮膚科專科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