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前言:為何黑眼圈總是揮之不去?

「黑眼圈」係現代人嘅常見問題之一。無論係通宵工作、壓力過大、過敏,甚至遺傳因素,都可能令眼底皮膚變黑或出現陰影。雖然多數情況屬於美容問題,但有時亦可能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貧血、睡眠質素差、血液循環不良等 [1]。


 一、黑眼圈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色素型黑眼圈(Pigmented Type)

呢種黑眼圈呈棕色或黃褐色,主要因為皮膚內黑色素(melanin)過度沉積。常見成因包括:

  • 長期曝曬導致紫外線刺激黑色素生成;

  • 遺傳性膚色較深;

  • 長期揉眼或過敏性皮膚炎導致炎症後色素沉著。

研究指出,紫外線會誘導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活化,增加酪氨酸酶(tyrosinase)表達量,造成局部皮膚顏色加深 [2]。

改善方法:

  • 使用含 維他命C、熊果素(Arbutin)、煙醯胺(Niacinamide) 的美白眼霜;

  • 每日使用 SPF 30+ 防曬霜及太陽眼鏡

  • 避免經常揉眼。


血管型黑眼圈(Vascular Type)

呢種呈現藍紫色或灰黑色,原因係眼下皮膚太薄,令血管顏色透出。當血液循環減慢或血管擴張,顏色會更明顯。

生理上,眼下皮膚厚度只有 0.3–0.5 mm,屬全身最薄之一 [3]。血紅素分解產物如含鐵血黃素(hemosiderin)積聚,會令眼底顏色變深。

加劇因素:

  • 睡眠不足;

  • 貧血(血紅素低);

  • 吸煙、飲酒;

  • 長期用眼或夜間螢幕光線刺激。

改善方法:

  • 睡眠充足(7–8 小時);

  • 補充含鐵及維他命C食物;

  • 使用含 咖啡因(Caffeine)或維他命K 的眼霜促進血液回流;

  • 冷敷可收縮血管、減少腫脹。


結構型/陰影型黑眼圈(Structural or Shadow Type)

當眼袋下垂或眼窩骨結構凹陷,就會產生「陰影」,視覺上像黑眼圈。呢種多與老化、膠原蛋白流失有關。

隨年齡增長,皮下脂肪減少、皮膚彈性下降,眼下組織鬆弛形成眼袋或淚溝。皮膚厚度每十年大約減少 6%,導致陰影更明顯 [4]。

改善方法:

  • 外用 維他命A衍生物(Retinol) 或胜肽(Peptides)刺激膠原生成;

  • 醫學美容如 透明質酸填充(Hyaluronic Acid Filler)

  • 非侵入性治療:射頻、超聲波緊膚。


混合型黑眼圈(Mixed Type)

現實中,超過一半人屬於混合型,即同時有色素沉著與血管顯露或陰影。此時應採用綜合方法,包括防曬、美白及改善循環。


二、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使血管擴張、皮膚含氧量下降。研究顯示連續兩晚少於5小時睡眠,眼下皮膚血流量上升約 35%,導致顏色變暗 [5]。

酒精與鹽分攝取

高鹽飲食令體液滯留(edema),產生眼袋。酒精則會令血管擴張及脫水,使黑眼圈更明顯 [6]。

吸煙

香煙中的自由基破壞膠原蛋白,減少皮膚彈性並促進色素沉積 [7]。

紫外線

UVA、UVB 會增加黑色素生成,同時損害真皮層血管結構,使雙重色素與血管問題同時出現 [8]。


三、醫學檢查與潛在健康因素

某些黑眼圈並非單純美容問題,而是反映潛在健康狀況:

  • 缺鐵性貧血 → 皮膚蒼白,血液含氧少;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水腫、血液循環慢;

  • 過敏性鼻炎 / 鼻塞 → 鼻竇壓力導致眼下血液滯留;

  • 慢性皮膚炎或濕疹 → 色素沉著。

如伴隨疲倦、氣促或皮膚異常顏色,應進行血液及甲狀腺功能檢查。


四、科學護理與治療建議

分類 改善方向 常見成分/治療
色素型 減少黑色素 維他命C、熊果素、煙醯胺、果酸煥膚
血管型 改善血流 咖啡因、維他命K、冷敷、脈衝光(IPL)
結構型 改善陰影 透明質酸填充、射頻緊膚、Retinol
混合型 綜合治療 防曬、美白、補血、保濕、醫美結合

五、日常預防建議

  1. 充足睡眠:維持規律生理節奏。

  2. 均衡飲食:補充鐵質(瘦肉、菠菜)與維他命C。

  3. 多喝水:避免脫水導致陰影明顯。

  4. 防曬護理:每日使用SPF 30+防曬霜。

  5. 避免揉眼及化學刺激

  6. 戒煙限酒、減鹽飲食


六、何時應求醫?

若黑眼圈伴隨以下情況,應諮詢醫生或皮膚科專科:

  • 長期眼周腫脹或疼痛;

  • 皮膚出現色素斑、紅腫或脫皮;

  • 明顯不對稱或突然惡化;

  • 嘗試護理數月無效。


結論

黑眼圈並非單一成因,而是遺傳、血管、皮膚及生活習慣綜合作用的結果。透過辨別類型並採取科學方法(如防曬、美白、改善血流、重建膠原),多數情況都可顯著改善。


參考文獻

[1] Rawlings, A. V. (2017). Skin biology and the causes of dark circle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6(3), 325–333.
[2] Lee, A. Y. (2015). Melasma: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Annals of Dermatology, 27(6), 682–689.
[3] Uitto, J. (2019). Skin aging and collagen loss mechanism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39(4), 785–790.
[4] Goodman, R. M. et al. (2020). Infraorbital skin thickness and aging change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45(2), 425–432.
[5] Sundelin, T. et al. (2013). Lack of sleep increases perceived dark circles and eye puffiness. Sleep, 36(8), 1227–1232.
[6] Eberlin, S. et al. (2018). Dietary salt, alcohol, and fluid retention in periorbital tissues.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4(4), 613–619.
[7] Morita, A. (2016). Tobacco smoke and skin ag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84(1), 30–36.
[8] Yamaguchi, Y. et al. (2006). Role of UV in skin pigmentation. Pigment Cell Research, 19(5), 404–411.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blog de salud

View all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前言:為何黑眼圈總是揮之不去? 「黑眼圈」係現代人嘅常見問題之一。無論係通宵工作、壓力過大、過敏,甚至遺傳因素,都可能令眼底皮膚變黑或出現陰影。雖然多數情況屬於美容問題,但有時亦可能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貧血、睡眠質素差、血液循環不良等 [1]。  一、黑眼圈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色素型黑眼圈(Pi...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是評估呼吸、循環系統狀態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市面上兩大類可穿戴設備用於血氧監測: 智慧手錶(如 Samsung Watch、Apple Watch) 專用血氧監測設備(如 O₂Ring、指夾式脈搏血氧儀) 兩種設備的設計目的、測量方式、準確性、監測...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即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佔總血紅蛋白的百分比,是臨床及居家監測呼吸、循環功能的重要指標。當血氧飽和度下降,可能反映體內氧的供應或運送出現問題(低氧血症、hypoxemia)或更廣泛的組織缺氧(hypoxia)[1][2]。本文旨在探討: 血氧飽和度正常範圍與變...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Ice Pack / Cold Therapy / Cryotherapy)係好多運動、急性受傷(如扭傷、撞擊、肌肉拉傷)時的第一時間處理方法。但不少人會疑惑: 「冰敷純粹止痛,定係真係會幫助組織修復?」「冰敷幾耐?冰敷幾多日?會唔會影響身體自然修復?」 本文從科學、醫學、運動治療角度,...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前言:為何「坐耐、蹲耐、跪耐」之後會痛? 無論係坐喺電腦前、跪低執嘢、長時間翹腳、側睡又唔郁——好多人體驗過一樣情況: 「一動就痛、一企起身腳軟、膝蓋直唔到、關節卡卡聲,又或者要行幾步先鬆返。」 其實呢種情況係非常普遍,而且通常並非關節已經壞死,而係 和關節生理、滑液循環、血液供應、肌肉張力 ...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是華人烹飪文化中常見的說法,用以描述魚類在 解凍、切片或加熱後所突然出現的腥味、血水味或脂肪味。此現象並不代表食材變壞,但背後牽涉到蛋白質變化、脂肪氧化與揮發性化合物釋放等多種科學機制。本文將以科學角度剖析魚醒味的成因,並提供實證方法降低這種味道,同時探討其安全性。 🧪 什麼是「魚...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不少家庭煮食者都會問:「生牛肉需唔需要清洗先煮?」特別係買梅頭(Chuck Tender / Chuck Roll)呢類切件時,可能見到少量血水、碎肉、黏液,就會擔心細菌問題。根據多個食品安全機構研究,其實 生牛肉一般情況下無需清洗,而且清洗反而會提高交叉污染風險。 下文將由科學角度解釋理由,...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草莓鮮甜多汁,但表面凹凸、種子細小,容易殘留泥沙、蟲卵、細菌與農藥殘留。市面上很多清洗方法,包括鹽水、醋水、梳打粉、臭氧水等,但到底邊樣真正有效、又不會破壞草莓的營養與口感? 今次文章從 科學研究與食物安全角度 分析不同清洗方法的原理、有效程度與正確用法,並提供一套 最安全、最有效的草莓清洗流...
牛肉與腸道微生態:人體點樣反應?

牛肉與腸道微生態:人體點樣反應?

牛肉進入身體之後會發生咩事? 食牛肉之後,身體會進入「高蛋白消化模式」: 胃部階段:胃酸(pH約2)與胃蛋白酶一齊將牛肉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鏈。此時釋放「胃泌素(gastrin)」促進更多酸及酶分泌。 小腸階段:十二指腸接收食糜後,胰臟釋出胰蛋白酶、脂肪酶,肝臟釋出膽汁乳化脂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