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成分

電子煙含有由水、尼古丁、丙二醇或植物甘油基質和調味料製成的煙彈或煙彈。但由於市場上有數千個品牌,而且 FDA 沒有製定標準,因此很難準確地確定電子煙的電子煙液中含有什麼成分。

很難確定用於電子煙銷售的數千種不同的電子煙液中含有什麼成分。部分原因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尚未審查成分或製定標準。有許多品牌和口味,含有許多不同的成分。

據美國肺臟協會稱,雖然研究人員不知道每種電子煙的確切成分,但他們已經在電子煙中發現了一些有毒化學物質和金屬。其中一些化學物質是已知的致癌物質——這意味著它們會導致癌症。

根據 FDA 的頁面,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6 月,這些產品使用的『電子液體』通常含有從菸草中提取的尼古丁,以及調味料、丙二醇、植物甘油和其他成分。液體被加熱以產生用戶吸入的氣霧。

丙二醇和植物甘油等基本成分口服攝取時可能無毒,但研究人員不確定它們蒸發和吸入時的安全性。

專家一致認為,電子煙比傳統香菸危害更小,但電子煙並不被認為是安全的。

電子煙中的化學物質包括:
乙醛和甲醛已知這些化學物質會導致癌症。
丙烯醛一種除草劑,可導致不可逆的肺部損傷。
苯汽車廢氣中發現的一種化合物。長期暴露可能會導致血液問題和造血器官癌症,例如白血病。
鎘有毒金屬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氣腫等呼吸問題的風險。它也存在於傳統香煙中。
二乙醯用於賦予食物黃油味的化合物。研究將吸入它與稱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也稱為「爆米花肺」)的肺部疾病聯繫起來。
二甘醇透明無味液體,帶有甜味,通常存在於防凍劑等工業產品中。它用作電子液體的基礎。它有毒,與肺部疾病有關。
鎳、錫、鉛等重金屬重金屬毒性可能會損害肺、腦、肝、腎和其他器官的功能。
尼古丁一種高度成癮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心臟和呼吸。
丙二醇一種透明、無味的液體,用作防凍劑和食品添加劑。它用作電子液體的基礎。加熱時它會變成蒸氣,但可能會產生環氧丙烷,這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

電子煙中含有多少尼古丁?

尼古丁是一種來自煙草植物的高度成癮的化學物質。它曾經在美國被用作殺蟲劑。它存在於大多數煙草產品中,包括電子煙。

尼古丁被吸入後只需要大約10秒鐘就到達大腦。一旦進入大腦,它就會激活快樂中樞,給人帶來愉悅和放鬆的感覺。尼古丁成癮使人們不斷吸電子煙。

每支電子煙中的尼古丁含量因品牌而異。據 Truth Initiative 稱,當 Juul 首次發佈時,它提供的煙彈含有 5% 的尼古丁。這相當於每個煙彈一包香菸。

更高功率的電子煙可以將更多的尼古丁輸送到大腦。

化學反應

研究發現電子煙液含有一百多種化合物。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 2018 年的一項審查,化學物質加熱和蒸發時會產生更多化合物。

這些化學物質在加熱或不加熱的情況下都會發生化學反應,造成嚴重的健康風險。

《尼古丁與菸草研究》2018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料和用於製造蒸氣的丙二醇之間的這些反應可能會讓使用者面臨與菸草捲菸相同的潛在風險。

加熱電子液體
加熱電子液體會增加氣溶膠中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
資料來源: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

研究人員 Hanno Erythropel 告訴《美國管理護理雜誌》:“即使沒有加熱和燃燒,電子煙液體中也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化合物可能對使用者的呼吸道有害。”

2018 年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電子煙液體中的化學物質可以結合產生各種形式的甲醛,甲醛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反覆接觸的人與某些類型的癌症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在正常的電子煙條件下,產生的氣態甲醛含量高於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所認為的安全水準。

化學物質暴露隨著加熱而增加

加熱時,電子煙汁中的化學物質會變得更加有毒。更高功率的設備可以透過在更高溫度下霧化成分來增加蒸氣中有毒化學物質的含量。

例如,將電壓從3.2提高到4.8,人們可以吸食超過200倍的甲醛、丙酮和乙醛含量。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的數據,高壓電子煙中的甲醛含量幾乎與傳統香菸煙霧相同。

調味電子煙汁中的有害化學物質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的數據,電子煙使用者可以選擇超過 7,000 種煙油口味。其中一些物質在食用時在典型食品中被認為是安全的,但以氣霧吸入時可能有害。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2015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電子煙中電子煙液中添加的許多不同調味料都含有可能對使用者長期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

研究中包括的一些口味包括:經典口味、薄荷醇、櫻桃碎、Java Jolt、椰林飄香、香草豆、壞蘋果、冰漿果、香蕉、石榴、桃核、西瓜、CooCoo 椰子、菠蘿賓治、卡梅爾爆米花、泡泡糖、棉花糖和什錦水果。

結果顯示,在測試的 51 種口味中,有 47 種口味中至少存在三種常見調味化學物質中的一種——二乙醯、2,3 戊二酮或乙偶姻。

哈佛大學電子煙口味研究結果
  • 在測試的 51 種口味中,有 39 種發現了二乙醯。
  • 51 種口味中有 23 種含有 2,3-戊二酮。
  • 51 種口味中,有 46 種口味中發現了乙偶姻。
  • 在測試的 21 種口味中同時存在二乙醯和 2,3-戊二酮。
  • 在 22 種口味中同時發現了 2,3-戊二酮和乙偶姻。

標籤不準確

研究還發現產品標籤並不總是準確的。這可能使消費者很難知道他們正在攝取什麼。

例如,Kelly Buettner-Schmidt 及其同事於 2016 年在兒科護理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錯誤標籤很常見。

北達科他大學研究人員收集了 94 個電子煙油樣本。超過一半的人被貼錯了至少 10% 的標籤。

17% 的尼古丁含量比標籤上列出的含量高,其中一個樣本的尼古丁含量比標籤上列出的含量高出 172%。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blog de salud

View all
死亡氣味 :科學如何理解生命最後的氣息

死亡氣味 :科學如何理解生命最後的氣息

人類死亡後,身體嘅代謝同細胞運作會急劇改變,隨住時間推進,組織開始分解,產生一系列特有嘅氣味化合物。呢種 死亡氣味 (Odor of Death) 唔單止係動物可以嗅到,亦成為法醫學 (Forensic Science) 研究嘅重要領域。甚至有人提出,狗可能能夠嗅到人「臨終前」嘅早期氣味改變。

狗隻能否嗅出疾病甚至死亡?——從嗅覺科學到臨床研究

狗隻能否嗅出疾病甚至死亡?——從嗅覺科學到臨床研究

人類同狗相處幾千年,唔少人都曾經觀察到:狗似乎「知道」主人唔舒服,甚至有人報告狗會喺主人臨終前出現異常行為。呢啲現象令科學家開始研究:狗隻係咪真係可以嗅出疾病,甚至察覺死亡徵兆?

答案係:狗確實能透過超強嗅覺 (Olfaction) 偵測身體嘅代謝變化,從癌症、糖尿病,到感染性疾病。但關於「臨終氣味」嘅研究仍然有限,更多係臨床觀察。

幻覺:大腦點樣自己製造「假影像」

幻覺:大腦點樣自己製造「假影像」

幻覺 (Hallucinations) 並唔係靈異現象,而係一種 大腦自我製造影像或感覺 嘅過程。當冇外界刺激存在,但大腦卻產生「真實感受」時,就叫幻覺。研究指出,幻覺源於 大腦訊號錯亂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甚至同 睡眠失調 有密切關係。

心理學上的「預知錯覺」:點解我哋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

心理學上的「預知錯覺」:點解我哋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

好多時候,我哋都會有種感覺:「咦!我早就預測到會發生!」,甚至覺得自己擁有「第六感」。但從心理學角度睇,呢種「預知」其實並唔係超能力,而係 大腦嘅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es)記憶錯亂 (Memory Errors) 造成。以下三個心理現象,最常被誤以為係「預知未來」

大腦嘅「預測功能」:點解我哋係一部預測機器

大腦嘅「預測功能」:點解我哋係一部預測機器

科學研究一直證實,所謂「超自然預知 (Precognition)」並冇可靠證據。但人類大腦本身卻具備一種極強嘅 預測功能 (Predictive Function)。從神經科學角度嚟睇,大腦其實係一部 Prediction Machine(預測機器),不停利用以往經驗去推測未來,再根據新收到嘅感官訊號作出修正。呢種能力解釋咗點解人類可以快速反應、避開危險,甚至提升學習同決策效率。

遲起身唔等於懶!夜貓同雲雀原來係基因決定

遲起身唔等於懶!夜貓同雲雀原來係基因決定

有啲人天生 早睡早起,朝早 6 點自然醒身,精神奕奕;但亦有人喺夜晚最有活力,凌晨兩三點先想瞓。呢種差異唔係單純習慣問題,而係與 Chronotype(睡眠型態) 有關。Chronotype 由基因 (Genetics)、年齡 (Age)、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一齊決定,直接影響你嘅睡眠時間、精神狀態同工作效率。

腦淋巴系統:大腦喺瞓覺時點樣「清垃圾」

腦淋巴系統:大腦喺瞓覺時點樣「清垃圾」

我哋成日聽人講「瞓覺可以休息大腦」,但其實睡眠唔單止係休息,仲係大腦清理廢物嘅關鍵時刻。近年神經科學發現咗一個重要嘅系統:Glymphatic System(腦淋巴系統),負責喺瞓覺時清除代謝廢物,包括同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有關嘅 β-amyloid(β-類澱粉蛋白)。

睡眠不足與情緒健康:焦慮與抑鬱的隱藏推手

睡眠不足與情緒健康:焦慮與抑鬱的隱藏推手

好多香港人、台灣人甚至全球都市人,都認為「捱夜」只係令身體攰啲,但其實 睡眠不足對情緒健康影響極深。研究顯示,缺乏睡眠唔單止會令人心情差,仲係 焦慮 (Anxiety)抑鬱 (Depression) 嘅高危因素。對於 嗜睡症 (Narcolepsy) 患者,呢種風險更高,因為佢哋天生嘅睡眠結構失調,令情緒波動更加嚴重。

為何過度疲勞會令你進入「恐懼模式 」?

為何過度疲勞會令你進入「恐懼模式 」?

好多時候,大家經歷過捱夜、返工返學壓力大,會覺得整個人進入咗一種「生存模式 (Survival Mode)」:神經繃緊、疑神疑鬼、甚至有啲恐懼感。呢種情況唔只係心理作用,其實背後有大腦與荷爾蒙嘅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