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乳芝: 用途與風險

虎乳芝 (tiger milk mushroom; Lignosus rhinocerus) 是一種屬於多孔菌科的蘑菇。 它原產於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菲律賓。 虎乳芝的特徵是子實體大,呈蹄狀,顏色從淺棕色到深紅棕色。 蘑菇生長在死去或垂死的樹木的根部,與寄主植物形成共生關係。

傳統用途

虎乳芝在東南亞原住民社區的傳統醫學中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因其所謂的健康益處而受到推崇,包括增強免疫系統、增強活力和促進整體健康的能力。 在傳統馬來醫學中,虎乳芝被認為具有抗發炎、抗菌和抗腫瘤特性,使其成為治療各種疾病的寶貴藥物。

潛在應用

近年來,人們對虎乳芝的興趣激增,引發了大量研究,探討其藥用特性和潛在的治療應用。 研究重點是闡明虎乳芝中存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及其藥理作用。 研究已確定多醣、萜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和蛋白質是蘑菇藥用特性的關鍵成分。 臨床前研究表明,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免疫調節、抗發炎和抗癌活性。

呼吸系統健康

研究結果顯示,補充虎乳芝可以有效改善呼吸系統健康、免疫力以及整體抗氧化狀態。 因此,建議補充虎乳芝作為目前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的潛在輔助療法 [1] 。

研究結果表明,補充虎乳芝顯著抑制 IL-1β、IL-8、MDA 水平以及呼吸道症狀 [5] 。

皮膚護理

該研究調查了 TM02-ME(一種來自虎乳芝的甲醇萃取物)對紫外線照射的人類角質形成細胞的影響。 該萃取物減少了 DNA 損傷和細胞死亡,增加了 DNA 修復和皮膚屏障蛋白的表達,並防止 UVB 誘導的細胞死亡 [2]。

另一項研究表明,虎乳芝具有成為皮膚護理應用中有益成分的能力 [7] 。

減少傷口發炎 

研究表明,虎乳芝透過對抗細菌感染、控制促炎細胞因子並防止長期發炎和組織損傷,減少傷口癒合過程中的發炎 [3]。 

抑制腫瘤

動物研究表明,虎乳芝的犀牛蛋白聚醣組分和粗菌核粉末均顯示出抑制腫瘤的作用,顯示出強大的抗癌潛力。 需要進一步研究來了解原理及其作為癌症預防或輔助治療的潛力 [4]。

實驗結果表明虎乳芝作為癌症預防的潛在膳食化合物和傳統癌症治療的天然輔助治療 [8]。

改善免疫力

研究結果表明,補充虎乳芝顯著抑制 IL-1β、IL-8、MDA 水平。 也顯著誘導 IgA 水平、總抗氧化能力。 數據分析表明,改善免疫力 [5]

抗氧化

動物研究結果表明,虎乳芝萃取物可保護線蟲免受氧化壓力,強調了虎乳芝的抗氧化和抗衰老特性,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其作為補充劑的有效性 [6]。

安全與風險

食用栽培虎乳芝並沒有發現明顯或已知的副作用。確保您使用高品質、人工培育和品牌的虎乳芝產品。

研究表明,在一項為期 180 天的慢性毒性研究中,虎乳芝的菌核粉在劑量高達 1000 mg/kg 時是安全的。 它不影響大鼠的生育能力或引起致畸作用,在艾姆斯試驗中未表現出遺傳毒性 [9] 。

經常使用虎乳芝最初可能會導致痰液輕微增加。 專家表示,這是身體透過消除痰來排毒的自然反應。

虎乳芝的副作用可能會因使用者的體重、性別、年齡和其他因素而異。 研究發現,有些人食用虎乳芝後會出現發燒、焦慮、煩躁、噁心、嘔吐、腹瀉、胃痛/痙攣等症狀。

哪些人不宜服用蘑菇補充劑?

虎乳芝充劑也可以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例如:

  • 血液稀釋劑
  • 血壓藥物
  • 糖尿病藥物

結論

虎乳芝(Lignosus rhinocerus)是一種迷人的生物,具有豐富的傳統使用歷史和新興的科學興趣。 憑藉其多樣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潛在的健康益處,虎乳芝有望成為現代醫學和天然保健產品的寶貴資源。 隨著對虎乳芝藥用特性的研究不斷推進,它有望為醫療保健、生物技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Tan, E. S. S., Leo, T. K., & Tan, C. K. (2021). Effect of tiger milk mushroom (Lignosus rhinocerus) supplementation on respiratory health, immunity and antioxidant status: an open-label prospective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11(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91256-6

[2] Lim, H. S., Simon, S. E., Yow, Y., Saidur, R., & Tan, K. O. (2022). Photoprotective activities of Lignosus rhinocerus in UV-irradiated human keratinocyt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99, 115621.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2.115621

[3] Yap, H. Y., Rosli, M. F. A., Tan, S. H., Kong, B. H., & Fung, S. (2023). The Wound Healing Potential of Lignosus rhinocerus and Other Ethno-myco Wound Healing Agents. Mycobiology, 51(1), 1–15. https://doi.org/10.1080/12298093.2022.2164641

[4] Ng, M. J., Kong, B. H., Teoh, K., Yap, Y. H., Ng, S. T., Tan, C. S., Razif, M. F. M., & Fung, S. Y. (2023).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y of Lignosus rhinocerus TM02® using a MCF7-xenograft NCr nude mice mode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304, 115957.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2.115957

[5] Tan, E. S. S., Leo, T. K., & Tan, C. K. (2021b). Effect of tiger milk mushroom (Lignosus rhinocerus) supplementation on respiratory health, immunity and antioxidant status: an open-label prospective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11(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91256-6

[6] Kittimongkolsuk, P., Roxo, M., Li, H., Chuchawankul, S., Wink, M., & Tencomnao, T. (2021). Extracts of the Tiger Milk Mushroom (Lignosus rhinocerus) Enhance Stress Resistance and Extend Lifespa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via the DAF-16/FoxO Signaling Pathway. Pharmaceuticals, 14(2), 93. https://doi.org/10.3390/ph14020093

[7] Fung, S., Yeannie, H. Y. Y., Ng, S., & Tan, C. S. (2022). In Vitro Inhibition of Melanin Form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ollagen Production by a Mushroom Sclerotial Water Extract from the Tiger Milk Mushroom, Lignosus rhinocerus (Agaricomycetes), with No Skin and Eye Irr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 24(5), 19–32. https://doi.org/10.1615/intjmedmushrooms.2022043505

[8] Yap, H. Y. Y., Kong, B. H., Yap, C. S. A., Ong, K. C., Zain, R. B., Tan, S. H., Zaini, Z. M., Ng, S. T., Tan, C. S., & Fung, S. Y. (2021).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and an Intervention of TNF Signalling Leading to Apoptotic and Cell Cycle Arrest on ORL-204 Oral Cancer Cells by Tiger Milk Mushroom, Lignosus rhinocerus. Food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60(1), 80–88. https://doi.org/10.17113/ftb.60.01.22.7296

[9] Lee, S. S., Enchang, F. K., Tan, N. H., Fung, S. Y., & Pailoor, J. (2013). Preclinical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s of the sclerotium of Lignosus rhinocerus (Cooke), the Tiger Milk mushroom.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47(1), 157–163. https://doi.org/10.1016/j.jep.2013.02.027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健康專欄

View all
死亡氣味 :科學如何理解生命最後的氣息

死亡氣味 :科學如何理解生命最後的氣息

人類死亡後,身體嘅代謝同細胞運作會急劇改變,隨住時間推進,組織開始分解,產生一系列特有嘅氣味化合物。呢種 死亡氣味 (Odor of Death) 唔單止係動物可以嗅到,亦成為法醫學 (Forensic Science) 研究嘅重要領域。甚至有人提出,狗可能能夠嗅到人「臨終前」嘅早期氣味改變。

狗隻能否嗅出疾病甚至死亡?——從嗅覺科學到臨床研究

狗隻能否嗅出疾病甚至死亡?——從嗅覺科學到臨床研究

人類同狗相處幾千年,唔少人都曾經觀察到:狗似乎「知道」主人唔舒服,甚至有人報告狗會喺主人臨終前出現異常行為。呢啲現象令科學家開始研究:狗隻係咪真係可以嗅出疾病,甚至察覺死亡徵兆?

答案係:狗確實能透過超強嗅覺 (Olfaction) 偵測身體嘅代謝變化,從癌症、糖尿病,到感染性疾病。但關於「臨終氣味」嘅研究仍然有限,更多係臨床觀察。

幻覺:大腦點樣自己製造「假影像」

幻覺:大腦點樣自己製造「假影像」

幻覺 (Hallucinations) 並唔係靈異現象,而係一種 大腦自我製造影像或感覺 嘅過程。當冇外界刺激存在,但大腦卻產生「真實感受」時,就叫幻覺。研究指出,幻覺源於 大腦訊號錯亂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甚至同 睡眠失調 有密切關係。

心理學上的「預知錯覺」:點解我哋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

心理學上的「預知錯覺」:點解我哋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

好多時候,我哋都會有種感覺:「咦!我早就預測到會發生!」,甚至覺得自己擁有「第六感」。但從心理學角度睇,呢種「預知」其實並唔係超能力,而係 大腦嘅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es)記憶錯亂 (Memory Errors) 造成。以下三個心理現象,最常被誤以為係「預知未來」

大腦嘅「預測功能」:點解我哋係一部預測機器

大腦嘅「預測功能」:點解我哋係一部預測機器

科學研究一直證實,所謂「超自然預知 (Precognition)」並冇可靠證據。但人類大腦本身卻具備一種極強嘅 預測功能 (Predictive Function)。從神經科學角度嚟睇,大腦其實係一部 Prediction Machine(預測機器),不停利用以往經驗去推測未來,再根據新收到嘅感官訊號作出修正。呢種能力解釋咗點解人類可以快速反應、避開危險,甚至提升學習同決策效率。

遲起身唔等於懶!夜貓同雲雀原來係基因決定

遲起身唔等於懶!夜貓同雲雀原來係基因決定

有啲人天生 早睡早起,朝早 6 點自然醒身,精神奕奕;但亦有人喺夜晚最有活力,凌晨兩三點先想瞓。呢種差異唔係單純習慣問題,而係與 Chronotype(睡眠型態) 有關。Chronotype 由基因 (Genetics)、年齡 (Age)、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一齊決定,直接影響你嘅睡眠時間、精神狀態同工作效率。

腦淋巴系統:大腦喺瞓覺時點樣「清垃圾」

腦淋巴系統:大腦喺瞓覺時點樣「清垃圾」

我哋成日聽人講「瞓覺可以休息大腦」,但其實睡眠唔單止係休息,仲係大腦清理廢物嘅關鍵時刻。近年神經科學發現咗一個重要嘅系統:Glymphatic System(腦淋巴系統),負責喺瞓覺時清除代謝廢物,包括同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有關嘅 β-amyloid(β-類澱粉蛋白)。

睡眠不足與情緒健康:焦慮與抑鬱的隱藏推手

睡眠不足與情緒健康:焦慮與抑鬱的隱藏推手

好多香港人、台灣人甚至全球都市人,都認為「捱夜」只係令身體攰啲,但其實 睡眠不足對情緒健康影響極深。研究顯示,缺乏睡眠唔單止會令人心情差,仲係 焦慮 (Anxiety)抑鬱 (Depression) 嘅高危因素。對於 嗜睡症 (Narcolepsy) 患者,呢種風險更高,因為佢哋天生嘅睡眠結構失調,令情緒波動更加嚴重。

為何過度疲勞會令你進入「恐懼模式 」?

為何過度疲勞會令你進入「恐懼模式 」?

好多時候,大家經歷過捱夜、返工返學壓力大,會覺得整個人進入咗一種「生存模式 (Survival Mode)」:神經繃緊、疑神疑鬼、甚至有啲恐懼感。呢種情況唔只係心理作用,其實背後有大腦與荷爾蒙嘅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