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於 Togaviridae 家族 Alphavirus 屬。
這種病毒最早於 1952 年在坦桑尼亞被發現,其名稱來自當地馬孔德語 “kungunyala”,意思是「因疼痛而彎腰曲背的人」——正正描述了病人因關節痛而無法站直的典型姿勢[1]。
傳播媒介:伊蚊是唯一的主角?
主要傳播者是 伊蚊屬(Aedes) 蚊子,包括: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
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
這些蚊子在日間活動最為頻繁,尤其早上及黃昏前。
牠們亦是登革熱及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基孔肯雅熱常與這兩種病同時流行。
其他動物雖可短暫帶病毒(如猴子),但人類才是主要感染宿主。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其他生物能長期維持病毒傳播鏈。
潛伏期與傳播機制
潛伏期一般為 2–12 日(平均 4–7 日)[2]。
當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健康人時,病毒會經由蚊的唾液進入血液中,引發急性病毒血症(viremia)。
病毒特別喜歡攻擊:
-
滑膜細胞(synovial cells)
-
肌肉細胞
-
免疫系統巨噬細胞
這會導致嚴重發炎反應與關節腫痛。
症狀與臨床表現
基孔肯雅熱的發病速度很快,通常在潛伏期後突然出現高燒。主要症狀如下:
症狀 | 特徵說明 |
---|---|
🌡️ 高燒 | 可達 39°C 以上,通常持續 2–3 日 |
🦵 關節痛 | 尤以手腕、膝蓋、腳踝最常見,有時痛得無法走路 |
💪 肌肉痛與疲倦 | 類似流感樣症狀 |
👁️ 眼後痛 | 感覺在「眼球後方」的壓痛,因眼部血管與神經發炎 |
🌺 皮疹 | 多在發燒後 2–5 日出現,呈粉紅或紅斑狀 |
🩸 輕微出血 | 例如牙齦、鼻出血(少見) |
一般病人會在 7–10 日內康復,但約 30%–40% 患者 的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半年[3]。
為何會有併發症?
雖然大部分患者能康復,但部分情況可能出現:
-
慢性關節炎(Chronic arthritis):病毒誘發免疫系統持續攻擊關節滑膜組織;
-
神經系統併發症:包括腦炎、脊髓炎;
-
心肌炎或肝炎;
-
新生兒感染:孕婦於臨產期感染,可能垂直傳播給嬰兒。
這些情況在老人、嬰兒或慢性病患者中較常見。
與登革熱的比較
比較項目 | 基孔肯雅熱 | 登革熱 |
---|---|---|
病原體 | 基孔肯雅病毒(Alphavirus) | 登革熱病毒(Flavivirus) |
潛伏期 | 約 2–12 日 | 約 4–10 日 |
主要症狀 | 關節劇痛、發燒、皮疹 | 高燒、肌肉痛、出血傾向 |
是否可致命 | 極少 | 嚴重登革出血熱可致命 |
免疫交叉感染 | 無四種型別 | 有四種血清型(DENV-1~4)再次感染可更嚴重 |
雖然兩者症狀相似,但登革熱的再感染更危險(因免疫增強現象),而基孔肯雅熱則主要造成長期關節炎後遺症。
全球與地區現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基孔肯雅熱已在全球 110 多個國家出現,包括:
-
亞洲:印度、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南部
-
大洋洲:澳洲昆士蘭州、太平洋島嶼
-
非洲與南美洲:熱帶地區常年流行
在Hong Kong,截至 2024 年底,衞生防護中心報告每年約 10–20 宗輸入個案,主要由東南亞旅遊人士帶入。
Australia昆士蘭州亦有零星輸入病例。
**中國內地(廣東、福建)**則偶有局部爆發,例如 2010、2019 年佛山與深圳個案[4]。
為何約 8–12 日後發病?
這段潛伏期代表病毒在人體內:
-
進入血液循環;
-
在免疫細胞中複製;
-
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
人體的免疫系統需數天辨識並對抗病毒,因此症狀通常在叮咬後約一星期才出現。
預防與治療
目前沒有特效藥或疫苗,治療以對症處理為主:
-
退燒、止痛(如撲熱息痛)
-
補充水分、休息
-
避免使用阿士匹靈(以免增加出血風險)
預防重於治療:
-
防蚊叮咬:使用防蚊液、穿淺色衣物;
-
杜絕蚊蟲滋生:清理積水、封蓋水桶;
-
外遊防護:特別前往東南亞或南中國沿岸地區時;
-
社區防控:如出現群聚發燒或旅遊史個案,應即時通報。
公共衛生與未來趨勢
氣候變暖使伊蚊活動範圍向北擴張。根據澳洲昆士蘭健康署(Queensland Health)資料,2024 年夏季的蚊媒病毒病例較前年上升 40%,主要與氣候潮濕及城市積水有關。
香港亦因熱帶氣候變化而被列為潛在風險區[5]。
未來研究正集中於:
-
mRNA 疫苗研發(類似 COVID-19 技術)
-
基因驅動蚊子抑制技術
-
環境防控與社區教育
總結
基孔肯雅熱雖非致命,但關節劇痛與長期後遺症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在全球氣候變化與旅遊頻繁的時代,市民應:
-
保持防蚊習慣;
-
若出現「高燒 + 關節痛 + 旅遊史」應立即求醫;
-
政府應持續監測伊蚊密度及跨境傳播情況。
防蚊,就是防疫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Chikungunya — Key fa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3). Chikungunya virus: Clinical overview.
[3] Pialoux, G., et al. (2007). Chikungunya, an epidemic arbovirosi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7(5), 319–327.
[4] China CDC Weekly. (2019). Chikungunya Outbreak —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5] Queensland Health. (2024). Mosquito-borne diseases surveillanc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