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
家庭醫學
健康政策
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改名「家庭醫學門診」:利與弊、國際比較與香港基層醫療的下一步
醫務衞生局宣佈由 2025 年 10 月 11 日起,將「普通科門診」與「家庭醫學專科門診」統一命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74 間普通科門診及社區健康中心將分別命名為「家庭醫學診所」與「家庭醫學綜合中心」,重點放在慢性病篩查、預防、疫苗及健康教育,並聚焦弱勢社群。改名屬政策訊號,實際成效取決於資源、人手與數據互通等配套。[1]
改名重點:由「治療」走向「預防」
- 統一命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74 間門診與社區健康中心重新定位。[1]
- 核心服務:慢病篩查與管理、個人化預防、疫苗與健康教育、團隊式照護(醫生、護士、營養、物理/職業治療等)。
- 政策焦點:照顧弱勢社群,減少急症室壓力,推動連續性與社區為本的照護。
- 改名後就醫門檻與收費模式不變(短期以減少混亂)。[1]
註:北區家庭醫學綜合中心作試點,累積服務逾 13 萬人次,有助驗證多專業協作模式。[1]
利與弊分析(Pros & Cons)
✅ 五大優點
- 與國際接軌:家庭醫學為 WHO 倡議的基層核心,香港命名與職能對齊國際做法(如英國 GP、澳洲 Family Practice、新加坡 Polyclinic/Family Physician)。[2, 3, 4, 5]
- 預防導向:加強早期篩查與健康教育,可降低長期住院與急症需求,提升系統效益。[2]
- 多專業團隊:把營養、復康、心理社區支援納入路徑,改善慢病與長者多病共存管理。
- 關顧弱勢:若配合地區康健中心網絡與外展計劃,有助縮窄健康不平等。
- 觀念轉變:由「有病先睇醫生」推進至「持續健康管理」,建立家庭醫生文化。
⚠️ 五大挑戰
- 初期混淆:名稱、標誌、網站同步更新,長者或非數碼用戶或需過渡支援。[1]
- 名義>實質風險:如人手、培訓、診次與資金未同步擴充,易淪為 rebranding。
- 專才短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與護理人手不足,影響「連續性照護」與輪候期。
- 數據互通不足:公私營與地區康健平台之間的電子病歷(EHR)仍需加強互通。
- 地區不均:綜合中心現以個別地區為主,需避免資源只集中於試點區。
國際比較:英國、澳洲、新加坡 vs 香港
地區 | 模式特色 | 主要優點 | 挑戰 | 參考 |
---|---|---|---|---|
英國 NHS | GP 為第一接觸點,多數專科需 GP 轉介 | 強調預防與連續性,家庭醫生了解病人全人歷史 | 輪候時間長、GP 人手壓力高 | [3] |
Australia | Medicare 支援 GP;慢病管理計劃(CDM)與社區合作 | 政府資助預防與多專業計劃,社區資料相對暢通 | 偏遠地區資源不足 | [4] |
Singapore | Polyclinic(公營)+私家家庭醫生雙軌,HealthHub 數據平台 | 健康促進與數據整合完善,政策執行力強 | 公營輪候時間仍長,需引導分流至私家 | [5] |
Hong Kong | 醫管局主導,聚焦慢病篩查、預防與弱勢社群 | 方向正確、與國際接軌、提升家庭醫學角色 | 需強化人手、資源與 EHR 互通;避免只停留在改名 | [1] |
綜合評估與落地建議
方向評分:★★★★★(與國際一致、聚焦預防)
執行難度:★★★★☆(人手、互通、分流)
對系統效益:★★★★☆(可減急症與住院,提升弱勢可及性)
落地三步曲:
- 擴大家庭醫學培訓與留才:增加專培名額、引入社區任職誘因(例如輪值彈性、社康津貼)。
- 做實數據互通:推進公私營與地區康健中心 EHR 互通標準;引入個人健康檔案 App 供病人自管。
- 公私分流與健康教育:以分級收費+教育引導非緊急個案轉往家庭醫學;擴大疫苗與篩查計劃滲透率。
常見問題(FAQ)
Q1. 改名後收費或預約方式有改變嗎?
官方表述為短期不變以減混亂,覆診照舊、偶發性疾病沿用現行預約渠道。[1]
Q2. 家庭醫學門診是否只睇小病?
唔係。除咗急性小病,還包括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疫苗與篩查等,屬基層「第一里」守門。
Q3. 同私家家庭醫生點分工?
理想做法係公私協作+資料互通:公營負責弱勢與公共健康任務,私營承接日常與延伸照護,互認檢驗與病歷,減少重複檢查。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 [1] 香港01(2025年10月10日,2025年10月12日更新)。醫管局普通科門診10.11起改名家庭醫學門診 聚焦慢病篩查及預防。可見: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84285
-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Primary Health Care & Family Medicine. 可見:who.int/teams/primary-health-care
- [3] NHS England. (2023). General practice in the NHS. 可見:england.nhs.uk/gp/
- [4]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4).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CDM) plans. 可見:health.gov.au
- [5]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2024). HealthHub & National EHR. 可見:healthhub.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