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冷震(shivering)唔一定因為天氣凍,喺情緒波動、發燒初期、焦慮、緊張等情況下都可以出現。打冷震係一種由大腦下視丘控制嘅「非意識性肌肉收縮」,目的係維持或調節核心體溫或應對突發壓力。了解打冷震背後嘅神經與體溫調節原理,可以幫我哋區分「正常生理反應」同「潛在疾病警號」。
打冷震係乜回事?
打冷震(shivering)係指肌肉快速、節律性地收縮,常見於:
-
暴露於低溫
-
發燒初期(未升溫前)
-
強烈情緒反應(例如恐懼、驚嚇)
雖然身體無實際處於寒冷環境,但仍會出現類似反應,代表唔係溫度本身,而係身體認為「需要」升溫或反應威脅。
下視丘點樣調節體溫?
大腦中嘅「下視丘」(hypothalamus)係身體內部恆常調節中樞之一,負責監測與調整核心體溫。
當下視丘收到「體溫低」或者「免疫系統激活」等訊號時,會觸發:
-
皮膚血管收縮(減少熱流失)
-
肌肉顫抖(快速收縮產熱)
-
增加代謝速率(甲狀腺素分泌)
即使你實際未凍,下視丘亦可以因其他誘因誤判身體需要升溫,從而引發冷震。
唔凍打冷震可能係咩原因?
原因分類 | 說明 |
---|---|
發燒初期 | 體溫「設定點」(set point)被提升,但身體未升溫前會覺得「凍」,引發打冷震 |
情緒壓力 | 驚嚇、焦慮、創傷經驗等都可能刺激交感神經,產生短暫打冷震 |
激烈疼痛 | 身體對劇痛反應會激活壓力反射,導致肌肉抖動 |
低血糖 | 葡萄糖供應不足,腦部神經信號混亂,引發顫抖或冷汗 |
藥物反應 | 一些退燒藥、麻醉藥或戒斷症狀會觸發肌肉顫抖 |
荷爾蒙改變 | 特別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素波動時,會增加顫抖可能性 |
打冷震與交感神經有咩關係?
-
交感神經活躍時會刺激骨骼肌微震
-
打冷震可視為交感神經主導下的一種「應激反應」
-
同樣可見於恐懼(例如臨上台前、突如其來的電話)或觀賞恐怖畫面時
肌肉收縮產生熱能,因此有時候唔係冷先震,而係震先升溫。
打冷震 vs 發冷 vs 抖震?
現象名稱 | 特徵 | 主要機制 |
---|---|---|
打冷震 | 快速肌肉收縮,節律性強 | 下視丘主導產熱反應 |
發冷 | 感覺冷但未必抖震 | 體表溫度下降 |
抖震 | 神經反射異常,節律不一致 | 可能為神經病變或焦慮症狀 |
乜情況需要睇醫生?
-
無明顯原因下反覆打冷震
-
打冷震同時伴有高燒、胸痛、呼吸困難
-
打冷震時間過長或出現肌肉痙攣、抽筋
如何處理或舒緩?
-
若懷疑係發燒前兆:補充水份、避免劇烈活動
-
若因情緒壓力:可做深呼吸、正念靜觀、漸進式肌肉放鬆
-
若因低血糖:即時補充葡萄糖(例如蜂蜜水、糖果)
-
若長期經常出現:應作全面身體檢查,排除內分泌或神經問題
參考文獻
Mekjavic, I. B., & Eiken, O. (2006). Contribution of thermal and nonthermal factors to the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n huma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0(5), 2065–2072.
Morrison, S. F., & Nakamura, K. (2011). Central neural pathways for thermoregulation.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Landmark edition), 16, 74–104.
Wimalasena, Y. (2014). Chills and shivering: Pathophysiology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MJ Case Reports, 2014, bcr201420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