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肺癌一直是全球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第一、二期)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直到腫瘤擴散、壓迫周邊結構或影響呼吸功能後才被發現。
本文以科學角度深入講解:為何肺癌早期「靜悄悄」、身體不察覺?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甚麼? 亦會加入實際的自我檢查策略與醫學建議。


一、為甚麼肺癌早期沒有症狀?六大生理原因

(1)肺組織缺乏痛覺神經:腫瘤長大不會痛

人體的痛覺神經大量集中在皮膚、肌肉、關節、胸膜(Pleura)等位置。
肺部深層的肺泡(Alveoli)幾乎沒有痛覺神經[1]。
因此腫瘤在肺內慢慢增大,身體完全不會覺得痛或不適。

只有當腫瘤擴散到胸膜或壓到肋骨神經,才會感覺胸口痛。


(2)肺的「備用容量」大:即使功能下降也無感覺

肺的工作能力遠超日常需要。
在醫學上,有研究指出,一個人可以失去約 25–50% 的有效肺功能而仍然沒有明顯症狀[2]。

因此,腫瘤初期只佔用少部分空間,

  • 不影響氣體交換

  • 不引起氣管阻塞

  • 不影響血氧
    所以患者不會感到喘、咳或胸悶。


(3)腫瘤通常生長在「肺的外側」,不阻塞氣道

早期肺癌多屬於「周邊型」(Peripheral type),生長於:

  • 肺葉外側

  • 細支氣管

  • 肺泡區域

這些位置沒有大氣道(例如主氣管、葉支氣管),所以腫瘤不會:

  • 刺激咳嗽反射

  • 阻塞氣道

  • 引起痰液累積

  • 造成局部發炎

結果就是——沒有咳嗽、沒有痰、沒有喘


(4)初期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身體能「慢慢適應」

早期肺癌一般生長速度不算太快,身體會逐步適應變化。
因此不會像急性疾病(例如肺炎)般突然出現:

  • 發燒

  • 劇烈咳嗽

  • 呼吸急促

慢性進展 = 身體不知道自己正在變差。


(5)早期症狀與日常小病極相似:容易被忽略

即使早期有一些輕微不適,也非常容易被誤會為:

  • 抽煙引起的咳

  • 過敏

  • 感冒、喉嚨乾

  • 年紀大

  • 運動量不足

最常見的早期微弱徵兆(但容易忽視)包括:

  • 輕微乾咳

  • 容易疲倦

  • 走樓梯時較喘

  • 食慾下降

  • 偶爾胸悶

這些都太「普通」了,很多人不會想到與肺癌有關。


(6)身體沒有「感受器」可以檢測癌細胞的存在

身體對感染(如病毒、細菌)有免疫反應,所以會有發燒、酸痛等症狀。
但對於癌細胞,免疫系統並不會像對抗病毒般強烈反應,所以沒有急性症狀提醒身體有問題


二、甚麼時候 lung cancer 才會出現明顯症狀?

通常到了第三期或第四期,腫瘤影響以下結構才會有症狀:

1. 壓迫大氣道 → 咳嗽、氣喘、胸悶

2. 阻塞支氣管 → 發炎或肺炎 → 發燒與黃痰

3. 入侵胸膜 → 明顯胸痛

4. 入侵喉返神經 → 聲音沙啞

5. 侵犯血管 → 咳血(Hemoptysis)

6. 擴散到骨頭 → 骨痛

7. 擴散到腦 → 頭痛、暈、視力模糊

一旦出現以上任何一項,都屬於明顯警號,需立即檢查。


三、哪些人屬於高風險,最容易早期「無聲無息」?

1. 長期吸煙者

  • 長時間咳嗽被誤以為「正常」

  • 氣喘以為是肺功能差
    → 相當容易忽略警號。

2. 被動吸煙者

包括家人或工作環境吸煙。

3. 年齡 50 歲以上

癌症風險本身隨年齡而升高。

4. 曾經患有慢性肺病(COPD、肺氣腫)

因為症狀重疊,更難察覺異常。

5. 有家族病史或接觸致癌環境(例如石棉、氡氣)


四、如何在「完全無症狀」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早期發現?

(1)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是目前最有效方法

研究顯示,低劑量 CT 掃描可降低肺癌死亡率 20–30%,因為能提早發現小於 1cm 的腫瘤[3]。

適用於:

  • 年齡 50–80

  • 每日吸煙或曾抽 ≥20 pack-year

  • 現在抽煙或戒煙 <15 年


(2)定期做胸腔 X 光(但效果不如 CT)

X 光能看到較大的腫瘤,但對於早期、細小的肺癌不敏感。


(3)注意微弱但長期存在的變化

如果以下情況持續超過 2–3 週,尤其是抽煙人士,應做檢查:

  • 咳嗽時間長於平時

  • 呼吸力下降

  • 易喘

  • 胸口悶

  • 聲音沙啞

  • 反覆肺炎


(4)戒煙是最有效預防方法

戒煙 5–10 年後,肺癌風險可以減少一半以上,但永遠不會降到「零」,所以仍需定期檢查。


五、總結:肺癌早期「無聲無息」,不是因為無害,而是生理解剖結構的設計

肺癌早期沒有症狀的主要原因包括:

  • 肺部缺乏痛覺神經

  • 腫瘤位置遠離大氣道

  • 肺容量大,功能下降也不覺得

  • 症狀與日常小病極相似

  • 癌細胞初期不引起免疫反應

  • 身體能慢慢適應

正因如此,高危人士需要靠「檢查」而不是「症狀」來早期發現肺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Langley, R. E., & Fidler, I. J. (2013). The biology of cancer metastasi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ncer Research.

[2] Agustí, A. (2018). The path to personalised medicine in COPD. European Respiratory Review.

[3]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blog de salud

View all
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肺癌一直是全球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第一、二期)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直到腫瘤擴散、壓迫周邊結構或影響呼吸功能後才被發現。本文以科學角度深入講解:為何肺癌早期「靜悄悄」、身體不察覺?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甚麼? 亦會加入實際的自我檢查策略與醫學建議。 一...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前言:為何黑眼圈總是揮之不去? 「黑眼圈」係現代人嘅常見問題之一。無論係通宵工作、壓力過大、過敏,甚至遺傳因素,都可能令眼底皮膚變黑或出現陰影。雖然多數情況屬於美容問題,但有時亦可能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貧血、睡眠質素差、血液循環不良等 [1]。  一、黑眼圈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色素型黑眼圈(Pi...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是評估呼吸、循環系統狀態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市面上兩大類可穿戴設備用於血氧監測: 智慧手錶(如 Samsung Watch、Apple Watch) 專用血氧監測設備(如 O₂Ring、指夾式脈搏血氧儀) 兩種設備的設計目的、測量方式、準確性、監測...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即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佔總血紅蛋白的百分比,是臨床及居家監測呼吸、循環功能的重要指標。當血氧飽和度下降,可能反映體內氧的供應或運送出現問題(低氧血症、hypoxemia)或更廣泛的組織缺氧(hypoxia)[1][2]。本文旨在探討: 血氧飽和度正常範圍與變...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Ice Pack / Cold Therapy / Cryotherapy)係好多運動、急性受傷(如扭傷、撞擊、肌肉拉傷)時的第一時間處理方法。但不少人會疑惑: 「冰敷純粹止痛,定係真係會幫助組織修復?」「冰敷幾耐?冰敷幾多日?會唔會影響身體自然修復?」 本文從科學、醫學、運動治療角度,...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前言:為何「坐耐、蹲耐、跪耐」之後會痛? 無論係坐喺電腦前、跪低執嘢、長時間翹腳、側睡又唔郁——好多人體驗過一樣情況: 「一動就痛、一企起身腳軟、膝蓋直唔到、關節卡卡聲,又或者要行幾步先鬆返。」 其實呢種情況係非常普遍,而且通常並非關節已經壞死,而係 和關節生理、滑液循環、血液供應、肌肉張力 ...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是華人烹飪文化中常見的說法,用以描述魚類在 解凍、切片或加熱後所突然出現的腥味、血水味或脂肪味。此現象並不代表食材變壞,但背後牽涉到蛋白質變化、脂肪氧化與揮發性化合物釋放等多種科學機制。本文將以科學角度剖析魚醒味的成因,並提供實證方法降低這種味道,同時探討其安全性。 🧪 什麼是「魚...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不少家庭煮食者都會問:「生牛肉需唔需要清洗先煮?」特別係買梅頭(Chuck Tender / Chuck Roll)呢類切件時,可能見到少量血水、碎肉、黏液,就會擔心細菌問題。根據多個食品安全機構研究,其實 生牛肉一般情況下無需清洗,而且清洗反而會提高交叉污染風險。 下文將由科學角度解釋理由,...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草莓鮮甜多汁,但表面凹凸、種子細小,容易殘留泥沙、蟲卵、細菌與農藥殘留。市面上很多清洗方法,包括鹽水、醋水、梳打粉、臭氧水等,但到底邊樣真正有效、又不會破壞草莓的營養與口感? 今次文章從 科學研究與食物安全角度 分析不同清洗方法的原理、有效程度與正確用法,並提供一套 最安全、最有效的草莓清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