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局部擴散:突破防線
一開始,癌細胞會在原發器官內 不受控制地增生。
當它們想離開原來的「家」,必須突破身體的 保護屏障(例如基底膜)。癌細胞會分泌酵素,例如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用來「切開」周圍的組織,創造出口,令自己能鑽入鄰近區域。
2. 進入血管或淋巴管:坐上交通工具
一旦找到血管或淋巴管,癌細胞就會 鑽入循環系統。
這一步稱為 Intravasation(內滲透)。
進入後,它們能隨着血流或淋巴液被帶到身體各處,就像坐上了「高速列車」。
3. 在血液裡求生:與免疫系統周旋
血液並非安全之地。癌細胞要面對:
-
免疫系統的攻擊(例如自然殺手細胞)。
-
血液流動的高壓剪切力。
為了求生,癌細胞會:
-
成群結隊,彼此黏在一起。
-
披上偽裝,例如黏附血小板,避免被免疫系統識破。
4. 停靠與滲出:尋找落腳點
癌細胞並非隨機停留,它們會在某些「適合的土地」停靠。
在微小血管內,癌細胞會慢慢 卡住並穿透血管壁(Extravasation),進入新器官的組織。
5. 生根與繁殖:建立新基地
當癌細胞成功到達新的環境,它們必須克服:
-
當地組織的營養供應差異。
-
異質的細胞訊號。
-
免疫細胞的再一次挑戰。
能夠適應的癌細胞,就會 生根發芽,建立新的轉移腫瘤。這一步稱為 Colonization(定殖),亦是最困難的一關。
6. 為何癌症有「偏好」?
並非所有癌症都隨機轉移,不同癌症會有「目的地傾向」:
-
乳癌 → 常見轉移到骨、肝、肺。
-
肺癌 → 偏好轉移到腦。
-
前列腺癌 → 特別容易轉移到骨骼。
這種現象稱為 種子與土壤理論(Seed and Soil Theory):
癌細胞(種子)需要合適的器官環境(土壤),才能生長。
簡化流程表
階段 | 動作 | 關鍵特徵 |
---|---|---|
1. 局部擴散 | 癌細胞突破基底膜 | 分泌酵素,破壞組織 |
2. 進入血管 | 鑽進血管/淋巴 | Intravasation |
3. 循環求生 | 抵抗免疫攻擊 | 與血小板結合,形成團塊 |
4. 停靠滲出 | 穿透血管壁 | Extravasation |
5. 生根繁殖 | 適應新環境 | Colonization |
6. 器官偏好 | 特定器官轉移 | Seed and Soil 理論 |
總結
癌症轉移是一場 複雜的生物學旅程:
從突破原來的器官,進入血管,再到遠端「落地生根」。
正因如此,單純切除原發腫瘤往往不足以治癒癌症,臨床上需要配合 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以減低癌細胞「遠征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