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好多糖尿病人最後要坐輪椅?糖分同黑腳有咩關係?
टिप्पणियाँ 0

好多人以為肥胖只係外觀問題,頂多有肚腩,著衫唔靚。但真相係,糖分攝取過多,唔止令你肥,而係會慢慢摧毀你身體入面嘅血管同神經 [1]。最嚴重嘅情況,係腳趾發黑、爛肉化膿,最後只可以截肢 [2]。


1. 血糖高,血管會爛

當你長期食甜品、汽水、珍珠奶茶、麵包糕點,血糖會持續偏高。血液入面嘅糖分太多,好似「酸水」咁慢慢腐蝕血管內壁 [3]。

結果係:

  • 血管失去彈性,變窄變硬

  • 微細血管塞死,氧氣送唔到末梢

  • 循環變差,腳趾最先出事


2. 神經慢慢「壞死」

血管塞咗,神經就冇氧氣同養分供應,會逐漸退化。病人通常先覺得「腳唔係好有感覺」,好似著住厚襪咁麻痺 [4]。

接住會出現:

  • 刺痛、灼熱感

  • 麻痺無力

  • 細微傷口完全唔覺得

換句話講,你條神經線已經慢慢「壞死」。


3. 黑腳 —— 最恐怖嘅結局

當神經壞死 + 血管塞死,腳趾嘅血液供應完全斷絕,就會變黑,醫學上叫做壞疽 [5]。

黑腳意味住:

  • 腳趾組織死亡,無法復原

  • 細菌容易感染,血液中毒

  • 唯一方法係 截肢

呢啲唔係罕見嘅事,而係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常見嘅噩夢。每年都有數以百萬人因為「糖尿病足」而失去雙腳 [6]。


4. 「糖」真係比你想像中恐怖

好多人仲覺得飲糖飲品、食甜品係「小確幸」。但事實係,每一杯珍珠奶茶、每一罐汽水,都係幫你嘅血管「加速死亡」。

糖唔止係肥嘅問題,而係會 慢慢毒害神經同血管,最後可能令你要坐輪椅、截肢,甚至死亡 [7]。


5. 點樣避免?

唯一方法,就係 減糖

  • 少飲汽水、奶茶、果汁

  • 少食蛋糕、麵包、餅乾

  • 用水、茶、咖啡取代含糖飲品

  • 定期驗血糖,保持健康體重


總結

糖唔係單純令你「變肥」咁簡單,而係一種會 由內到外慢慢摧毀身體 嘅「慢性毒藥」。如果你唔想有一日望住自己嘅腳趾發黑、醫生話要截肢,就要由今日開始戒糖,保護血管同神經。


參考文獻

[1] Guh, D. P., Zhang, W., Bansback, N., Amarsi, Z., Birmingham, C. L., & Anis, A. H. (2009). The incidence of co-morbidities related to obesity an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Public Health, 9(1), 88. https://doi.org/10.1186/1471-2458-9-88

[2] Armstrong, D. G., Boulton, A. J. M., & Bus, S. A. (2017). Diabetic foot ulcers and their recurr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24), 2367–2375.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615439

[3] Libby, P., Ridker, P. M., & Hansson, G. K. (2011).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473(7347), 317–325.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0146

[4] Feldman, E. L., Callaghan, B. C., Pop-Busui, R., Zochodne, D. W., Wright, D. E., Bennett, D. L., Bril, V., Russell, J. W., & Viswanathan, V. (2019). Diabetic neuropathy.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5(1), 41.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19-0092-1

[5] Everett, E., & Mathioudakis, N. (2018). Update on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411(1), 153–165. https://doi.org/10.1111/nyas.13569

[6] Zhang, P., Lu, J., Jing, Y., Tang, S., Zhu, D., & Bi, Y. (2017). Global epidemiology of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Medicine, 49(2), 106–116. https://doi.org/10.1080/07853890.2016.1231932

[7] Haslam, D. W., & James, W. P. T. (2005). Obesity. The Lancet, 366(9492), 1197–120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5)67483-1

टिप्पणी

कृपया ध्यान दें कि टिप्पणियों को प्रकाशित करने से पहले अनुमोदित किया जाना चाहिए

स्वास्थ्य स्तंभ

View all
牛骨湯食譜大全|Instant Pot 壓力煲 & 傳統老火湯版本

牛骨湯食譜大全|Instant Pot 壓力煲 & 傳統老火湯版本

牛骨湯食譜係香港家庭常見嘅煲湯之一,牛骨湯香濃滋補,配合中藥材更具養生功效。本文介紹肉骨類選擇、牛骨湯建議配搭、常見中藥材分類,以及Instant Pot壓力煲與傳統老火湯版本食譜,並引用科學研究支持。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重點:事件本身不代表飲水會感染;主要風險來自水經鼻腔進入。 目錄 ...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雞翅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過期雞翅還能食嗎? 雞翅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雞翅? 雞翅可以冷凍嗎? 結論 雞翅會變質嗎? 會。皮脂較多、表面不潔或溫度過高時,細菌繁殖更快。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外觀:皮色發黃、出黑斑或血水。 觸感:表面黏滑、軟爛。 氣...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雞蛋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過期雞蛋還能食嗎? 雞蛋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雞蛋? 雞蛋可以冷凍嗎? 結論 雞蛋會變質嗎? 會。殼面有微孔,溫差及濕度變化會令細菌入侵。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水測:沉底=較新鮮;浮起=多半變壞。 打開觀察:蛋白渾濁水樣、蛋黃...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羊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過期羊肉還能食嗎? 羊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羊肉? 羊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羊肉會變質嗎? 會。脂肪多而易氧化,處理或存放唔好就會變壞。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顏色:紅轉黑,或出現綠斑。 脂肪:由白轉黃兼有酸味。 氣味:由輕...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豬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過期豬肉還能食嗎? 豬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豬肉? 豬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豬肉會變質嗎? 會。豬肉表面水活度高,加上處理不潔或溫度過高,容易腐敗。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顏色:粉紅轉灰、發綠或出斑。 氣味:酸臭、腥臭味濃 ...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牛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過期牛肉還能食嗎? 牛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牛肉? 牛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牛肉會變質嗎? 會。牛肉含高蛋白同水分,若溫度控制或衛生不當,細菌會快速繁殖,導致變壞。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顏色:鮮紅轉深褐甚至發黑;脂肪變黃。 ...
成年後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應該接受診斷嗎?

成年後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應該接受診斷嗎?

在過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多被視為「小孩的病」,很多成年人小時候從未被評估或診斷。直到近年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度提升,許多成人才開始懷疑,自己長期以來的專注困難、健忘、衝動或時間管理不良,可能與 ADHD 有關。這種「晚發現」的情況相當普遍,也引發了問題:成年後是否值得接受 ADHD 診斷?

哪些職業對健康影響最大?科學與現實的分析

哪些職業對健康影響最大?科學與現實的分析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佔據了人們生命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然而,不同職業對健康的風險並不相同。一些工作性質或環境,會顯著增加慢性病、心理壓力、甚至縮短壽命的風險。以下從科學研究與醫學角度,探討幾類對健康損害較大的職業,並附上相關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