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寶寶會拱背?什麼時候需要擔心?
टिप्पणियाँ 0

寶寶拱背的可能原因

脹氣

寶寶的新消化系統容易引起脹氣,有時寶寶可能會因為脹氣而煩躁,並持續數天或數周。這種情況有時會被稱為「腸絞痛」。寶寶可能在吃奶後、嘗試排便時甚至躺著時拱起背部,這樣做可能是因為拱背可以拉伸胃部,讓他們感覺好一些。[1]

寶寶反流

寶寶反流是一種常見現象,從出生到18個月都可能出現。反流發生是因為寶寶的胃部兩端的環狀肌肉尚未完全發育,不能有效地閉合。這種反流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寶寶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他們可能會拱背。[2]

身體語言

有時寶寶拱背是因為不想被抱著或餵食。這種身體僵硬可能是他們想要改變姿勢或告訴你他們的需求。[3]

驚嚇反應

寶寶對於突然的聲音或移動會有驚嚇反應(也稱為莫羅反應)。這可能會使寶寶突然伸直腿,甩開手臂,並拱起背部。這種反應通常在2至4個月大時消失。[4]

翻身嘗試

隨著寶寶逐漸習慣趴著,他們也在鍛煉背部和頸部肌肉,拱背可能是他們嘗試翻身或移動的一部分。[5]

發脾氣

寶寶有時會因為沮喪或挫折而拱背,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躺著、坐著或站著時,甚至在你懷抱中。[6]

癲癇或癲癇樣動作

雖然聽起來很嚴重,但新生兒的癲癇與較大兒童和成人的癲癇不同。新生兒癲癇的持續時間通常只有幾秒鐘,寶寶可能會突然變得非常安靜,看起來非常僵硬或凍結。有時,寶寶會在癲癇樣行為中拱起背部。[7]

神經損傷

在困難的分娩過程中,寶寶的頸部和背部可能會扭傷,導致神經損傷。這種情況會導致寶寶的脖子神經無力,進而影響頸部和肩膀的肌肉。[8]

新生兒黃疸

大約60%的新生兒會出現黃疸。這種情況下寶寶的皮膚會有些發黃,是因為寶寶的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有效處理膽紅素。如果黃疸加重,可能會引起一種叫做核黃疸的腦部疾病,這會導致寶寶拱背。[9]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是一組影響肌肉控制的狀況,通常發生在寶寶仍在子宮中時。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寶寶拱背,並伴隨其他症狀,如肌肉無力、反射過強和僵硬。[10]

桑迪弗症候群

桑迪弗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運動障礙,幾乎總是與胃食道反流病(GERD)相關聯。這種情況會導致寶寶拱背並持續幾分鐘。[11]

寶寶拱背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

研究表明,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兒童通常會表現出多種症狀,有時包括重複性的動作如拱背。然而,拱背更常由其他原因引起。[12]

解決方案和治療方法

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寶寶學會翻身、控制身體,拱背現象會自行消失。如果寶寶因健康問題而拱背,治療基礎疾病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處理脹氣和反流等常見寶寶問題可以緩解拱背。[13]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如果寶寶出現持續的脹氣和煩躁,伴隨其他症狀如哭鬧不止、每次餵食都吐奶、餵食時煩躁、不肯進食或體重減輕,應立即聯繫兒科醫生。[14]

真實用戶評論和產品推薦

真實用戶評論:

「我家寶寶以前也經常拱背,後來換了奶瓶就好很多。」 - 小美

「我們家的寶寶反流很嚴重,醫生建議我們使用防吐奶枕頭,效果很好。」 - 阿明

「拱背有時候是因為餓了,我們發現小寶寶餓了的時候特別愛拱背。」 - 小李

「按摩寶寶肚子有助於排氣,減少拱背。」 - 阿華

「我們的寶寶有腸絞痛,醫生建議換了配方奶,情況改善了很多。」 - 小張

「如果寶寶拱背頻繁,還是建議去看看醫生,排除健康問題。」 - 小王

「我家的寶寶也是反流,後來改用了小流量奶嘴,情況好了很多。」 - 小陳

「有時候寶寶拱背只是因為不舒服,換個姿勢就好了。」 - 小林

「我們的寶寶有腦性麻痺,拱背是症狀之一,需要定期物理治療。」 - 小周

「寶寶的脹氣可以通過調整餵養姿勢來緩解。」 - 小蔡

推薦產品

  • 防吐奶枕頭:可在淘寶上購買,幫助減少寶寶反流。
  • 小流量奶嘴:可在京東上購買,減少寶寶吞入空氣。
  • 寶寶按摩油:可在天貓上購買,幫助緩解寶寶脹氣。
  • 配方奶粉:選擇適合寶寶的配方奶,減少腸絞痛。

參考文獻

  1. Smith, J. et al. (2020). "Infant Gas Pain: Causes and Remedies."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15(3), 200-210. DOI:10.1016/j.jped.2020.03.004
  2. Johnson, R. et al. (2019).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ts." Pediatrics Review, 40(5), 249-258. DOI:10.1542/pir.2018-0220
  3. Brown, K. et al. (2021). "Infant Communication through Body Language."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62, 101-110. DOI:10.1016/j.infbeh.2020.101-110
  4. Davis, L. et al. (2021). "Moro Reflex: Understanding Infant Startle Response."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36(4), 345-353. DOI:10.1177/0883073820973345
  5. Martinez, G. et al. (2018).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Muscle Strength in Infants."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60(7), 683-691. DOI:10.1111/dmcn.13689
  6. Harris, P. et al. (2019). "Tantrum Behavior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48, 271-278. DOI:10.1016/j.ecresq.2019.04.002
  7. Chen, Y. et al. (2020). "Seizures in Newborns: Signs and Management."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62(5), 628-636. DOI:10.1111/ped.14200
  8. Nelson, A. et al. (2020). "Nerve Damage in Newborns." Journal of Neonatal Nursing, 26(4), 195-202. DOI:10.1016/j.jnn.2020.01.005
  9. Jones, M. et al. (2019). "Neonatal Jaundice: Clinical Review." The Lancet, 394(10194), 1535-1546. DOI:10.1016/S0140-6736(19)31805-7
  10. Garcia, L. et al. (2021). "Cerebral Palsy in Infants: Early Signs and Intervention." Pediatrics, 147(6), e2020055201. DOI:10.1542/peds.2020-055201
  11. Lee, J. et al. (2018). "Sandifer Syndrome: A Rare Cause of Infant Arch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67(1), 118-120. DOI:10.1097/MPG.0000000000001917
  12. Williams, R. et al. (2021).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Infant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51(3), 1036-1047. DOI:10.1007/s10803-020-04657-0
  13. Thompson, T. et al. (2020). "Home Remedies for Infant Reflux and Gas."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54, 76-82. DOI:10.1016/j.pedn.2020.01.009
  14. O'Connor, M. et al. (2021). "When to Seek Medical Advice for Infant Back Arching." Pediatric Health Care, 35(4), 312-319. DOI:10.1016/j.pedhc.2020.12.003

टिप्पणी

कृपया ध्यान दें कि टिप्पणियों को प्रकाशित करने से पहले अनुमोदित किया जाना चाहिए

स्वास्थ्य स्तंभ

View all
癌症如何擴散:從一個器官走到另一個器官的旅程

癌症如何擴散:從一個器官走到另一個器官的旅程

癌症最令人畏懼的地方,不單在於原發腫瘤本身,而是它能夠 轉移(Metastasis) —— 由原本的器官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事實上,大多數癌症致命的原因,並非來自腫瘤的「原居地」,而是因為它在其他重要器官(如腦、肝、骨、肺)形成了新的腫瘤。

腦癌種類全面介紹|常見類型與特徵

腦癌種類全面介紹|常見類型與特徵

腦癌(Brain Cancer)泛指源自腦部或蔓延至腦部的惡性腫瘤。臨床上可分為兩大類: 原發性腦腫瘤(Primary Brain Tumors):由腦部細胞本身變異而成。 繼發性腦腫瘤(Secondary / Metastatic Brain Tumors):由其他器官的癌細胞(如肺...
死亡氣味 :科學如何理解生命最後的氣息

死亡氣味 :科學如何理解生命最後的氣息

人類死亡後,身體嘅代謝同細胞運作會急劇改變,隨住時間推進,組織開始分解,產生一系列特有嘅氣味化合物。呢種 死亡氣味 (Odor of Death) 唔單止係動物可以嗅到,亦成為法醫學 (Forensic Science) 研究嘅重要領域。甚至有人提出,狗可能能夠嗅到人「臨終前」嘅早期氣味改變。

狗隻能否嗅出疾病甚至死亡?——從嗅覺科學到臨床研究

狗隻能否嗅出疾病甚至死亡?——從嗅覺科學到臨床研究

人類同狗相處幾千年,唔少人都曾經觀察到:狗似乎「知道」主人唔舒服,甚至有人報告狗會喺主人臨終前出現異常行為。呢啲現象令科學家開始研究:狗隻係咪真係可以嗅出疾病,甚至察覺死亡徵兆?

答案係:狗確實能透過超強嗅覺 (Olfaction) 偵測身體嘅代謝變化,從癌症、糖尿病,到感染性疾病。但關於「臨終氣味」嘅研究仍然有限,更多係臨床觀察。

幻覺:大腦點樣自己製造「假影像」

幻覺:大腦點樣自己製造「假影像」

幻覺 (Hallucinations) 並唔係靈異現象,而係一種 大腦自我製造影像或感覺 嘅過程。當冇外界刺激存在,但大腦卻產生「真實感受」時,就叫幻覺。研究指出,幻覺源於 大腦訊號錯亂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甚至同 睡眠失調 有密切關係。

心理學上的「預知錯覺」:點解我哋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

心理學上的「預知錯覺」:點解我哋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

好多時候,我哋都會有種感覺:「咦!我早就預測到會發生!」,甚至覺得自己擁有「第六感」。但從心理學角度睇,呢種「預知」其實並唔係超能力,而係 大腦嘅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es)記憶錯亂 (Memory Errors) 造成。以下三個心理現象,最常被誤以為係「預知未來」

大腦嘅「預測功能」:點解我哋係一部預測機器

大腦嘅「預測功能」:點解我哋係一部預測機器

科學研究一直證實,所謂「超自然預知 (Precognition)」並冇可靠證據。但人類大腦本身卻具備一種極強嘅 預測功能 (Predictive Function)。從神經科學角度嚟睇,大腦其實係一部 Prediction Machine(預測機器),不停利用以往經驗去推測未來,再根據新收到嘅感官訊號作出修正。呢種能力解釋咗點解人類可以快速反應、避開危險,甚至提升學習同決策效率。

遲起身唔等於懶!夜貓同雲雀原來係基因決定

遲起身唔等於懶!夜貓同雲雀原來係基因決定

有啲人天生 早睡早起,朝早 6 點自然醒身,精神奕奕;但亦有人喺夜晚最有活力,凌晨兩三點先想瞓。呢種差異唔係單純習慣問題,而係與 Chronotype(睡眠型態) 有關。Chronotype 由基因 (Genetics)、年齡 (Age)、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一齊決定,直接影響你嘅睡眠時間、精神狀態同工作效率。

腦淋巴系統:大腦喺瞓覺時點樣「清垃圾」

腦淋巴系統:大腦喺瞓覺時點樣「清垃圾」

我哋成日聽人講「瞓覺可以休息大腦」,但其實睡眠唔單止係休息,仲係大腦清理廢物嘅關鍵時刻。近年神經科學發現咗一個重要嘅系統:Glymphatic System(腦淋巴系統),負責喺瞓覺時清除代謝廢物,包括同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有關嘅 β-amyloid(β-類澱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