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睇YouTube、打機、畫畫,突然叫佢,佢完全聽唔到。係咪扮聾?係咪發展遲緩?抑或專注力問題?
研究顯示,大部分情況完全正常,與腦部的「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同「過度專注(Hyperfocus)」有關,不代表有疾病。
什麼是「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定義
選擇性注意力係指腦部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項任務,並「忽略」其他外界刺激。
科學根據
Aston-Jones & Cohen(2005)[1] 提出,腦內「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 系統」係控制專注模式嘅核心。當專注度提升時,腦會自動「關掉」背景聲音,包括:
-
人叫名
-
家人講話
-
背景噪音
-
電視聲
呢種「聽唔到」唔係裝傻,係生理反應。
屏幕和遊戲點解令小朋友更「聽唔到」?
高多巴胺刺激(Dopamine Reward Circuit)
Harvard Medical School(2020)[2] 指出,電子遊戲與快速影片會刺激腦部多巴胺分泌,令注意力被「鎖死」。
視覺信息量過高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研究(2023)[3] 發現屏幕內容嘅高強度視覺輸入會令大腦執行系統優先處理畫面,壓低對聲音訊號嘅處理。
小朋友過度專注(Hyperfocus)比成年人更強
研究發現 6–12 歲兒童嘅「注意力轉換能力(Attentional Shifting)」比成年人弱得多 [4]。
所以佢哋:
-
更容易「沉迷」
-
更難停止手頭活動
-
更難轉向聽覺輸入
聽唔到,是正常?定係需要留意?
屬於正常情況
如果小朋友只係喺以下情況聽唔到家長:
-
睇YouTube
-
打機
-
砌Lego
-
畫畫
-
做興趣活動
而當你走近拍下佢個膊頭就即刻反應,
呢種 99% 都係正常發展。
什麼時候需要注意?(可能與專注力或APD相關)
以下情況可考慮進一步評估:
🔸 1. 平時都叫唔應(不止在屏幕活動)
🔸 2. 老師反映「上堂唔專心」
🔸 3. 難以聆聽多步指示(例如:「收書包 → 擺鞋 → 洗手」)
🔸 4. 經常「走神」、好似活在自己世界
🔸 5. 聽到但「處理唔到」語言(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APD)
研究顯示 APD 小朋友在噪音環境中特別難聽到說話 [5]。
什麼是「聽覺處理障礙」(APD)?
APD 不是耳聾,
而是「大腦聽得入,但處理唔到」。
兒童 APD 最常見表現包括:
-
有人叫名要叫 3–5 次先反應
-
聽極都似乎「未吸收」
-
噪音環境下特別難聽
-
好似「選擇性失聰」
美國 Audiology Society 指 3–5% 小朋友受影響 [6]。
注意:是否 ADHD?
ADHD 亦可以出現 hyperfocus——
特別係打機、畫畫、砌積木。
但 ADHD 不會只在「玩嘢」時聽唔到。
佢哋仲可能:
-
上堂發呆
-
容易分心
-
完成家庭作業非常困難
-
經常唔記得指示
-
難以管理情緒與轉換活動 [7]
如果家長發現上述多項,可考慮做專業評估。
家長可以點做?(科學支持的方法)
唔好遠距離叫(效率最低的方法)
研究顯示小朋友需要視覺 + 聽覺才最有效接收訊息 [8]。
輕拍膊頭,同佢建立 eye contact 再講
腦會自動打開新的注意力通道。
固定「轉換提示」有助減低抗拒感
例如:
-
「仲有 1 分鐘停喇」
-
設定倒數計時器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使用「Transition Cue」協助注意力轉換 [9].
限制屏幕強度高的內容(如短片)
高跳動影片(TikTok、短YouTube)對注意力影響最大 [10]。
保持溝通短句、清晰、分步
例如:
❌「收埋啲書包、擺鞋、之後去洗手間洗手啦!」
✔️「第一步:收書包。」
✔️(完成)「第二步:擺鞋。」
結論:大多數情況是「正常生理反應」
小朋友叫唔應,絕大多數都係:
-
太專注
-
腦部注意力被鎖定
-
聽覺被自動壓低
-
並非態度差
-
並非疾病
除非平時日常生活都出現同類情況,否則無需過度擔心。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按你小朋友嘅具體情況(年齡、例子、學校老師意見)再做一次個人化分析。
參考文獻
[1] Aston-Jones, G., & Cohen, J. D. (2005).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 function: adaptive gain and optimal performance.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neuro.28.061604.135709
[2]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20). Dopamine and digital media use in children.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
[3] Frank, S. M., et al. (2023). Visual processing load and neural prioritiz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 Luna, B., & Wright, C. (2016). 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executive function. Child Development.
[5] Sharma, M., et al. (2009).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children: A review.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6]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2010).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APD.
https://audiology.org
[7]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SM-5: ADHD diagnostic criteria.
[8] Talsma, D. (2015). Predictive coding and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9]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8). Screen time and attention transitions.
[10] Ophir, E., et al. (2009).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