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全球爆發中的熱帶威脅與防護全解析
टिप्पणियाँ 0

登革熱係乜嘢?

登革熱(Dengue fever)係一種由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引起嘅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由伊蚊(Aedes mosquito)叮咬傳播,特別係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呢啲蚊喺日間最活躍,因此唔似瘧疾嗰啲夜晚叮人嘅蚊種。


為何會有「患者」存在?

雖然登革熱聽落去好嚴重,但實際上大多數感染者屬輕症或甚至無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 年報告,全球登革熱個案已達約 1,430 萬宗,死亡約 1 萬宗,整體死亡率只有約 0.07%
當有良好醫療及補水治療時,重症死亡率可以降低至1% 以下。換句話講,「患者」之所以多,係因為大部分人都能痊癒,唔係「一染就死」。


傳播途徑與特性

登革熱病毒只經由伊蚊傳播。
過程如下:

  1. 患者血液中帶有病毒 → 被伊蚊叮咬;

  2. 病毒進入蚊體,經約 8–12 日「外潛伏期」,病毒在蚊體內複製並移至唾液腺;

  3. 蚊再叮咬健康人時,病毒透過唾液傳入人體;

  4. 人體潛伏期4–10 日後出現症狀。

其他動物(例如狗、貓、鳥)唔會傳染登革熱。雖然部分叢林地區有「猴子-蚊-猴子」循環,但城市爆發全部都係「人-蚊-人」為主。


「眼後痛」係邊度痛?

登革熱有一個幾特別嘅徵象——眼後痛(retro-orbital pain),即係眼球後方、眼窩深處有明顯壓痛或刺痛,特別喺轉動眼球時更加明顯。呢個症狀連埋高燒、骨痛、肌肉痛一齊出現時,就係所謂嘅「斷骨熱」特徵。


登革熱嘅典型症狀

登革熱病程一般可分三期:

  1. 發熱期(2–7 日):高燒、頭痛、眼後痛、關節肌肉痛、紅疹、白血球下降。

  2. 危險期(退燒後 24–48 小時):部分患者出現血管滲漏、血小板下降、輕微出血。

  3. 復原期:食慾回復、尿量增加、皮疹可再次出現。

常見症狀包括:

  • 高燒(可達 40°C)

  • 眼後痛、頭痛

  • 噁心、嘔吐

  • 骨關節肌肉痛(「斷骨熱」)

  • 皮疹

  • 輕微出血(牙齦、鼻、皮下瘀斑)


為何會出現併發症?

登革熱最危險嘅階段係退燒之後 24–48 小時,因為部分患者會進入重症登革熱
其主要機制係:

  • 免疫反應過強血管滲漏

  • **抗體依賴性增強(ADE)**現象:
    第二次感染唔同血清型病毒時,之前產生嘅抗體未能完全中和病毒,反而令病毒更易進入免疫細胞,加劇炎症反應與血漿外滲

  • 導致低血壓、休克、出血及器官衰竭


四種「血清型」與再次感染風險

登革熱病毒有 四種血清型(DENV-1 至 DENV-4)
每種血清型都有輕微基因差異。感染過其中一型後,身體只對該型產生終身免疫,但對其他型只會有短暫、部分性保護

第二次感染唔同血清型時,就容易出現上面提到嘅 ADE(抗體依賴性增強),令病情變得更嚴重。
因此,有研究指出——第一次感染通常輕,第二次可能重


各地疫情現況(截至 2025 年)

地區 2024–2025 年狀況
全球 約 1,430 萬宗個案,逾 1 萬宗死亡(創歷史新高)
香港 2024 年報告 161 宗(本地 5 宗),以輸入個案為主
澳洲 昆士蘭北部偶有本地傳播,其餘多屬輸入個案
台灣 2025 年截至 10 月約 215 宗確診、0 死亡
中國內地 非地方性流行,2005–2023 累計約 11.8 萬宗
孟加拉等南亞地區 2025 年 10 月已錄得超過 5 萬宗個案、200 以上死亡

(資料來源:WHO、澳洲 NNDSS、香港 CHP、台灣 CDC)


登革熱警示徵象表

分類 主要徵象 提示
輕症 高燒、眼後痛、骨痛、皮疹 注意多飲水、避免止痛藥中含阿士匹靈
警示期 持續腹痛、反覆嘔吐、嗜睡、躁動、肝腫大、牙齦出血 立即求醫觀察血小板與血比容變化
重症 血壓下降、休克、呼吸急促、出血不止 緊急輸液、重症監護治療

旅行前後自我監測 Checklist

出發前:

✅ 查詢目的地登革熱風險
✅ 攜帶含 DEET、Picaridin 或油桉成分防蚊液
✅ 準備長袖衣物、防蚊網、電蚊香

旅程中:

✅ 每日噴防蚊劑(尤其日間)
✅ 避免積水(例如水盆、花盆、瓶蓋)
✅ 留意身邊有無登革熱疫情警報

回國後:

✅ 若出現高燒、眼後痛、肌肉痛等症狀 → 立即就醫
✅ 主動告訴醫生你最近有外遊史
✅ 勿自行服用阿士匹靈或布洛芬(會增加出血風險)


🛡️ 防蚊與疫苗對策

  • 防蚊叮咬:長袖衣、使用防蚊液、睡蚊帳、安裝防蚊窗。

  • 清除蚊蟲滋生地:每週倒清積水。

  • 疫苗:現時部分國家採用 DengvaxiaQdenga,但需視乎是否曾感染、年齡及地區政策而定,未感染過者暫不建議接種。


📎 官方資源連結

地區 機構 官方連結
香港 衞生防護中心 CHP https://www.chp.gov.hk
台灣 疾病管制署 CDC https://www.cdc.gov.tw
澳洲 國家傳染病監測系統 NNDSS https://www.health.gov.au/topics/diseases/dengue
世界 世界衛生組織 WHO https://www.who.int

🧾 小結

登革熱雖然係一種傳染病,但只要了解機制與防護重點,其實可防可控。
記住三個原則:

  1. 防蚊先行——無蚊就無登革熱;

  2. 提早識別——退燒後 24–48 小時最危險;

  3. 保持警覺——旅行返來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

टिप्पणी

कृपया ध्यान दें कि टिप्पणियों को प्रकाशित करने से पहले अनुमोदित किया जाना चाहिए

स्वास्थ्य स्तंभ

View all
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為何肺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科學原理、風險因素與早期發現方法全解析

肺癌一直是全球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第一、二期)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直到腫瘤擴散、壓迫周邊結構或影響呼吸功能後才被發現。本文以科學角度深入講解:為何肺癌早期「靜悄悄」、身體不察覺?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甚麼? 亦會加入實際的自我檢查策略與醫學建議。 一...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黑眼圈成因全解析:從生理、生活習慣到醫學對策

前言:為何黑眼圈總是揮之不去? 「黑眼圈」係現代人嘅常見問題之一。無論係通宵工作、壓力過大、過敏,甚至遺傳因素,都可能令眼底皮膚變黑或出現陰影。雖然多數情況屬於美容問題,但有時亦可能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貧血、睡眠質素差、血液循環不良等 [1]。  一、黑眼圈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色素型黑眼圈(Pi...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智慧手錶 vs 專用 O₂Ring 血氧儀:血氧監測能力的科學比較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是評估呼吸、循環系統狀態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市面上兩大類可穿戴設備用於血氧監測: 智慧手錶(如 Samsung Watch、Apple Watch) 專用血氧監測設備(如 O₂Ring、指夾式脈搏血氧儀) 兩種設備的設計目的、測量方式、準確性、監測...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血氧飽和度、氧氣下降與「警戒線」的科學探討

1. 前言 血氧飽和度(SpO₂)即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佔總血紅蛋白的百分比,是臨床及居家監測呼吸、循環功能的重要指標。當血氧飽和度下降,可能反映體內氧的供應或運送出現問題(低氧血症、hypoxemia)或更廣泛的組織缺氧(hypoxia)[1][2]。本文旨在探討: 血氧飽和度正常範圍與變...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Cold Therapy)真正作用全面解析:止痛、減腫,還是幫助修復?|科學視角 + 實證文獻

冰敷(Ice Pack / Cold Therapy / Cryotherapy)係好多運動、急性受傷(如扭傷、撞擊、肌肉拉傷)時的第一時間處理方法。但不少人會疑惑: 「冰敷純粹止痛,定係真係會幫助組織修復?」「冰敷幾耐?冰敷幾多日?會唔會影響身體自然修復?」 本文從科學、醫學、運動治療角度,...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後關節痛、僵硬、郁唔到:成因、科學解釋與改善方法

前言:為何「坐耐、蹲耐、跪耐」之後會痛? 無論係坐喺電腦前、跪低執嘢、長時間翹腳、側睡又唔郁——好多人體驗過一樣情況: 「一動就痛、一企起身腳軟、膝蓋直唔到、關節卡卡聲,又或者要行幾步先鬆返。」 其實呢種情況係非常普遍,而且通常並非關節已經壞死,而係 和關節生理、滑液循環、血液供應、肌肉張力 ...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的科學:成因、風險與處理方法全面解析

「魚醒味」是華人烹飪文化中常見的說法,用以描述魚類在 解凍、切片或加熱後所突然出現的腥味、血水味或脂肪味。此現象並不代表食材變壞,但背後牽涉到蛋白質變化、脂肪氧化與揮發性化合物釋放等多種科學機制。本文將以科學角度剖析魚醒味的成因,並提供實證方法降低這種味道,同時探討其安全性。 🧪 什麼是「魚...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牛肉需唔需要清洗?科學解釋、處理方法與食安建議

不少家庭煮食者都會問:「生牛肉需唔需要清洗先煮?」特別係買梅頭(Chuck Tender / Chuck Roll)呢類切件時,可能見到少量血水、碎肉、黏液,就會擔心細菌問題。根據多個食品安全機構研究,其實 生牛肉一般情況下無需清洗,而且清洗反而會提高交叉污染風險。 下文將由科學角度解釋理由,...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如何正確清洗草莓?鹽水、梳打粉、白醋邊樣最好?科學比較+實證指南

草莓鮮甜多汁,但表面凹凸、種子細小,容易殘留泥沙、蟲卵、細菌與農藥殘留。市面上很多清洗方法,包括鹽水、醋水、梳打粉、臭氧水等,但到底邊樣真正有效、又不會破壞草莓的營養與口感? 今次文章從 科學研究與食物安全角度 分析不同清洗方法的原理、有效程度與正確用法,並提供一套 最安全、最有效的草莓清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