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麥芽糖?它的歷史、特性、來源和用途

碳水化合物是食物的重要成分。 它们由碳、氢和氧组成。 较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通常被称为糖,其名称以特有的“ose”结尾。 这些糖的一些例子是蔗糖、乳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麦芽糖是一种二糖。 它是透过 α(1→4) 键连接两个葡萄糖单元而产生的。 二糖的通式为Cₙ(H2O)ₙ₋₁。 分子式为C12H22O11。 它是一种还原糖并发生变旋。

麦芽糖的历史

酿造中的发​​现:在古时候麦芽糖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烹饪历史的一部分,它的发现可能与酿造 啤酒的早期做法有关。

酿造与发酵:中国古代历史证据表明,早在新 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6600 年)中国古代就酿造了含麦芽糖的饮料。 据信巴比伦人在公元前 6000 年左右就酿造了啤酒,麦芽糖在发酵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十九世纪初期,蔗糖出现短缺,科学家开始寻找其他糖源。 法国化学家奥古斯丁-皮埃尔·杜布伦福特 (Augustin-Pierre Dubrunfaut ) 首先于1844年发现变旋现象,当时他注意到糖水溶液的比旋光度随时间而变化。 在同一篇论文中,他也指出,在啤酒酵母存在下,蔗糖的转换并不是发酵的结果。 随后杜布伦福特于1847 年发现了有机果糖分子。 他还发现了麦芽糖,尽管这一发现直到1872 年被爱尔兰化学家和酿酒师科尼利厄斯·奥沙利文(Cornelius O'Sullivan) 证实后才被广泛接受,并证实了二糖麦芽糖。

麦芽糖一词源自于“malt”,由于它是一种糖,因此添加了后缀“ose”。 因此,它被命名为“麦芽糖”,也称为麦芽糖或麦芽三糖。  

麦芽糖是如何形成的?

麦芽糖是一种二糖类型的碳水化合物。 它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设计而成。 随着水分子的移除,两个葡萄糖分子形成键结。 结果就形成了。

麦芽糖或麦芽糖的分子式是C12H22O11.H2O。 它是由淀粉经淀粉酶制备而成。 被酸水解后,仅产生 d-葡萄糖。

发酵面团时,酵母提供糖分。 酵母可利用的大部分糖是麦芽糖,它来自淀粉。 它的作用就像光合作用的早期产物,而不是仓库产品,例如淀粉及其变质产品。

麦芽糖结构式

碳水化合物通常根据糖亚基的数量分为单糖、寡糖、双糖和多糖。 麦芽糖是一种二糖型碳水化合物。 因此,麦芽糖是由两个糖单元组成的,即寡糖和二糖。 它由两个葡萄糖分子模组组成。 葡萄糖是普通的己糖,即含有六个碳原子的单糖。

在麦芽糖中,两个单位的葡萄糖呈吡喃糖形式。 O-糖苷键连接这些单元。 在这个键结中,第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一个碳 (C1) 连接到第二个葡萄糖分子的第四个碳 (C4),从而形成 (1→4) 键。

由于与异头碳 (C1) 的糖苷键位于与同一葡萄糖环的 CH2OH 取代基相反的平面,因此该键的特征为 α。 如果这种糖苷键发生在同一平面上,它将表示为 β(1→4) 键,然后所得分子将是纤维二糖而不是麦芽糖。

另一个葡萄糖分子的异头碳(C1) 悬挂在与羟基相连的键相对于相似葡萄糖环的CH2OH 取代基的方向上,该碳在糖苷键中并不复杂,可以是α -或β-端基异构体。 因此,它导致形成 β-麦芽糖或 α-麦芽糖。

异麦芽糖是麦芽糖的异构体,与麦芽糖相似。 但在异麦芽糖中,α(1→4)键被α(1→6)键取代。

麦芽糖的生产

随着食品技术的进步,麦芽糖已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它因其甜味特性而被用于食品工业,并作为各种食品的成分。

麦芽糖这个名字源自于“麦芽”一词。 加上后缀“ose”来描述麦芽糖属于糖类。 「ose」代表葡萄糖链的重要生化系列。 它以发芽过程命名,这是在发芽种子中发现的这种反应的一个例子。

它是由淀粉酶消化淀粉而形成的。 麦芽糖的制备是在淀粉酶存在下通过淀粉的水解来完成的。 淀粉与强酸加热几分钟,分解形成两个葡萄糖分子。 在麦芽糖酶的帮助下,它被转化为葡萄糖。 这种葡萄糖用于生物的过程。

当 β-淀粉酶分解淀粉时,同时移除两个葡萄糖单位也会产生它。

麦芽糖的性质

麦芽糖也是一种类似葡萄糖的还原糖。 原因是两个葡萄糖单元相连,因此当环打开时,其中一个葡萄糖单元可以获得醛基。 糖苷键的特性不可能与其他葡萄糖分子单元一起存在。

麦芽糖酶可以分解这种糖苷键。 此酵素催化糖苷键水解步骤。 结果,形成葡萄糖单元。

它展示了水溶液中的变旋; 这两种形式在水溶液中平衡存在。

根据浓度的不同,麦芽糖的甜度几乎是糖的 30-60%。 此外,10% 的麦芽糖溶液的甜度为蔗糖的 35%。

麦芽糖的来源和同化

麦芽糖是“麦芽”的组成部分。 它是通过将谷物转化为麦芽谷物而获得的物质。 透过将谷物浸泡在水中,可以将其转化为豆芽。 之后,用热空气干燥停止的发芽过程。 这样,酵素就会产生,分解谷物中的淀粉和蛋白质。

它是一种部分水解的淀粉产品,类似玉米糖浆、麦芽糊精和酸稀淀粉。

它被人体内的各种麦芽糖酶分解,提​​供两个葡萄糖分子单位。 这些葡萄糖分子可以进一步分解并提供能量,或者可以作为肝糖储存。

由于缺乏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导致人类对蔗糖不耐受。 但由于有四种不同的麦芽糖酶,完全麦芽糖偏差极为罕见。

水果是饮食中麦芽糖的另一个常见来源,尤其是梨子和桃子。

麦芽糖的用途

  • 甜味剂:随着时间的推移,麦芽糖在酿造以外的烹饪应用中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它的甜味特性使其对于各种菜肴和糖果都很有价值。
  • 麦芽糖浆:麦芽糖浆是麦芽糖的浓缩形式,成为糖果、烘焙食品和亚洲酱汁生产中流行的甜味剂和成分。
  • 甜食:麦芽糖一直是中国传统糖果的关键成分。 它用于制备麦芽糖糖果(龙须糖)和麦芽糖涂层水果和坚果等食品。
  • 酿造中的用途:麦芽糖是酿造中的重要成分,提供酵母生产酒精所需的可发酵糖。

麦芽糖与健康

虽然麦芽糖作为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但适量食用很重要。 过量食用添加糖(包括麦芽糖)与健康问题有关。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健康专栏

View all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重點:事件本身不代表飲水會感染;主要風險來自水經鼻腔進入。 目錄 ...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雞翅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過期雞翅還能食嗎? 雞翅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雞翅? 雞翅可以冷凍嗎? 結論 雞翅會變質嗎? 會。皮脂較多、表面不潔或溫度過高時,細菌繁殖更快。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外觀:皮色發黃、出黑斑或血水。 觸感:表面黏滑、軟爛。 氣...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雞蛋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過期雞蛋還能食嗎? 雞蛋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雞蛋? 雞蛋可以冷凍嗎? 結論 雞蛋會變質嗎? 會。殼面有微孔,溫差及濕度變化會令細菌入侵。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水測:沉底=較新鮮;浮起=多半變壞。 打開觀察:蛋白渾濁水樣、蛋黃...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羊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過期羊肉還能食嗎? 羊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羊肉? 羊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羊肉會變質嗎? 會。脂肪多而易氧化,處理或存放唔好就會變壞。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顏色:紅轉黑,或出現綠斑。 脂肪:由白轉黃兼有酸味。 氣味:由輕...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豬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過期豬肉還能食嗎? 豬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豬肉? 豬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豬肉會變質嗎? 會。豬肉表面水活度高,加上處理不潔或溫度過高,容易腐敗。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顏色:粉紅轉灰、發綠或出斑。 氣味:酸臭、腥臭味濃 ...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牛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過期牛肉還能食嗎? 牛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牛肉? 牛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牛肉會變質嗎? 會。牛肉含高蛋白同水分,若溫度控制或衛生不當,細菌會快速繁殖,導致變壞。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顏色:鮮紅轉深褐甚至發黑;脂肪變黃。 ...
成年後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應該接受診斷嗎?

成年後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應該接受診斷嗎?

在過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多被視為「小孩的病」,很多成年人小時候從未被評估或診斷。直到近年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度提升,許多成人才開始懷疑,自己長期以來的專注困難、健忘、衝動或時間管理不良,可能與 ADHD 有關。這種「晚發現」的情況相當普遍,也引發了問題:成年後是否值得接受 ADHD 診斷?

哪些職業對健康影響最大?科學與現實的分析

哪些職業對健康影響最大?科學與現實的分析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佔據了人們生命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然而,不同職業對健康的風險並不相同。一些工作性質或環境,會顯著增加慢性病、心理壓力、甚至縮短壽命的風險。以下從科學研究與醫學角度,探討幾類對健康損害較大的職業,並附上相關統計數據。

電擊槍的機制與對人體健康影響

電擊槍的機制與對人體健康影響

在現代執法中,警察常使用所謂「非致命性武器」(less-lethal weapons),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 電擊槍(Taser)。電擊槍的設計初衷是提供一種介於徒手制服與槍械之間的選擇,藉由暫時性電擊使嫌疑人失去行動能力,以降低致命暴力發生的風險。然而,電擊槍並非完全無害,背後涉及的電流機制與人體生理反應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