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補充劑的好處和副作用

什么是生物素?

生物素是一种必需营养素。 必需营养素是您的身体无法产生或无法产生足够但需要正常运作的营养素。

因此,您需要从饮食或补充剂中获取生物素。 最好从你吃的食物中获取生物素。

生物素对您的身体有帮助:

  • 将食物转化为能量
  • 调节体内的细胞讯号
  • 管理您的基因活动

许多常见食物中都含有生物素。 它主要储存在肝脏中。

生物素缺乏的症状

生物素缺乏症在美国很少见。 发生这种情况时,症状可能包括:

  • 头发稀疏
  • 掉发
  • 指甲变脆
  • 红色鳞状皮疹,通常出现在眼睛、鼻子和嘴巴周围
  • 脸部脂肪分布异常
  • 皮肤感染
  • 结膜炎
  • 神经系统问题-忧郁、极度疲劳、幻觉(成人)
  • 肌张力下降、行动迟缓和发育迟缓(婴儿)
  • 癫痫发作

如果您发现生物素缺乏的症状,请向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寻求协助。 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可以透过仔细分析您的症状和实验室工作来诊断生物素缺乏症。 在饮食中或透过补充剂增加生物素可能是纠正缺乏症的关键。

如果您有以下情况,您更有可能出现生物素缺乏:

  • 生物素酶缺乏症(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
  • 慢性酒精使用障碍
  • 减重手术(例如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
  • 厌食症或限制性饮食
  • 发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症)
  • 乳糜泻
  • 经常吃大量的生蛋白-它们含有抗生物素蛋白,这是一种与生物素结合并阻止其被体内吸收的蛋白质

此外,接受肠外营养(静脉注射营养)的人发生生物素缺乏的风险更高。

可能导致生物素缺乏的药物包括:

  • 抗惊厥药(癫痫或癫痫药)
  • 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细菌

生物素补充剂的据称好处

生物素最出名的地方在于它据称具有强化头发和指甲的能力。 对这些说法的大多数支持都是轶事,但也有一些有希望的科学证据。

长发

生物素经常被吹捧为脱发治疗剂。 一些支持者声称,含有生物素的产品可以让你的头发变得更强韧、更甜美。 然而,只有在确认生物素缺乏导致脱发的情况下,科学才支持生物素促进头发生长。

强化指甲

生物素补充剂有时用于治疗脆弱、磨损的指甲。 它也用于治疗指甲疾病,如粗甲症或指甲粗糙,这是一种与脱发相关的疾病。

一些临床试验发现证据显示补充生物素可以改善这些状况,以及指甲的硬度、硬度和厚度。 然而,这些试验规模较小,需要更多的研究。

此外,2019 年对从亚马逊购买的 16 种生物素补充剂产品进行的审查显示,只有 15% 的消费者认为生物素补充剂改善了他们的指甲。

治疗其他疾病

血糖控制:一小部分研究表明,补充生物素可能会改善某些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人们认为生物素可以加速葡萄糖转化为能量,防止血糖升至过高。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生物素到底如何用于此目的。

神经病变:有一些证据表明,补充生物素可以改善因第 2 型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神经损伤的患者的周边神经病变症状。 然而,研究人员尚未进行临床试验来研究为此目的补充生物素。 同样,需要更多的研究。

高血脂症:生物素可以促进体内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脂质的分解和转化。 这个过程称为脂质代谢。 反过来,补充生物素可能有助于预防高血脂症(高胆固醇)。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称「坏胆固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补充生物素可能有助于降低 LDL 胆固醇水平,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生物素副作用

生物素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即使在高剂量下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然而,生物素会干扰实验室工作,导致读数错误。 在以下测试中已注意到此效果:

  • 甲状腺水平测试
  • 维生素D水平测试
  • 生殖激素测试
  • 心脏(心脏)检查
  • 免疫抑制药物测试

生物素的使用导致了甲状腺亢进和格雷夫兹病(一种严重的自体免疫甲状腺疾病)的误诊。 这是由于生物素对甲状腺实验室工作的影响。

在开始补充方案之前,请先咨询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 他们可能会建议您在完成实验室之前停止服用生物素。

生物素的食物来源

成人每天摄取 30 微克 (mcg) 的生物素就足够了。

生物素的食物来源(以微克为单位)包括:

  • 熟牛肝(每 3 盎司份量 31 微克)
  • 煮熟的鸡蛋(每个鸡蛋 10 微克)
  • 熟猪排(每 3 盎司份量 4 微克)
  • 熟汉堡肉饼(每 3 盎司份量 4 微克)
  • 烤葵花籽(每 1/4 杯 2 微克)
  • 熟地瓜(每 1/2 杯 2 微克)
  • 烤杏仁(每 1/4 杯 2 微克)

生物素补充剂

生物素补充剂有多种口服形式,包括液体、片剂、软糖和胶囊形式。 口服后,即使是高剂量,身体也能吸收 100% 的生物素。

剂量

食品和营养委员会 (FNB) 尚未制定生物素的建议膳食摄取量 (RDA)。 然而,成人每天摄取 30 微克 (mcg) 的生物素就足够了,并提出以下建议:

  • 出生至 6 个月:每天 5 微克 (mcg)
  • 7至12个月:6微克
  • 1至3岁:8微克
  • 4至8岁:12微克
  • 9至13岁:20微克
  • 19岁以上成人:30微克
  • 哺乳期间:35微克

美国人通常透过饮食获得这一数量甚至更多。

安全

尽管生物素即使在高剂量下也不太可能引起不良副作用,但请记住,膳食补充剂在美国的监管方式与药物不同。

请注意,即使补充剂经过第三方测试,它们也不一定对所有人安全或整体有效。 与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讨论您计划服用的任何补充剂,并询问与其他补充剂或药物的潜在交互作用。

概括

生物素补充剂可有效治疗生物素缺乏所引起的脱发和皮肤问题。 如果您担心头发健康,请立即联络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 请记住,生物素会干扰您的实验室工作。 在完成实验室之前,与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讨论停止使用的情况。

評論

請注意,評論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發佈

健康专栏

View all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澳洲飲用水發現「食腦變形蟲」:全球風險與地區對策(含各國/各州實用指南) 重點:事件本身不代表飲水會感染;主要風險來自水經鼻腔進入。 目錄 ...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雞翅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過期雞翅還能食嗎? 雞翅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雞翅? 雞翅可以冷凍嗎? 結論 雞翅會變質嗎? 會。皮脂較多、表面不潔或溫度過高時,細菌繁殖更快。 如何判斷雞翅是否變壞? 外觀:皮色發黃、出黑斑或血水。 觸感:表面黏滑、軟爛。 氣...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雞蛋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過期雞蛋還能食嗎? 雞蛋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雞蛋? 雞蛋可以冷凍嗎? 結論 雞蛋會變質嗎? 會。殼面有微孔,溫差及濕度變化會令細菌入侵。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壞? 水測:沉底=較新鮮;浮起=多半變壞。 打開觀察:蛋白渾濁水樣、蛋黃...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羊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過期羊肉還能食嗎? 羊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羊肉? 羊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羊肉會變質嗎? 會。脂肪多而易氧化,處理或存放唔好就會變壞。 如何判斷羊肉是否變壞? 顏色:紅轉黑,或出現綠斑。 脂肪:由白轉黃兼有酸味。 氣味:由輕...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豬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過期豬肉還能食嗎? 豬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豬肉? 豬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豬肉會變質嗎? 會。豬肉表面水活度高,加上處理不潔或溫度過高,容易腐敗。 如何判斷豬肉是否變壞? 顏色:粉紅轉灰、發綠或出斑。 氣味:酸臭、腥臭味濃 ...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重點摘要 牛肉會變質嗎?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過期牛肉還能食嗎? 牛肉可存放多久? 如何儲存牛肉? 牛肉可以冷凍嗎? 結論 牛肉會變質嗎? 會。牛肉含高蛋白同水分,若溫度控制或衛生不當,細菌會快速繁殖,導致變壞。 如何判斷牛肉是否變壞? 顏色:鮮紅轉深褐甚至發黑;脂肪變黃。 ...
成年後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應該接受診斷嗎?

成年後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應該接受診斷嗎?

在過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多被視為「小孩的病」,很多成年人小時候從未被評估或診斷。直到近年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度提升,許多成人才開始懷疑,自己長期以來的專注困難、健忘、衝動或時間管理不良,可能與 ADHD 有關。這種「晚發現」的情況相當普遍,也引發了問題:成年後是否值得接受 ADHD 診斷?

哪些職業對健康影響最大?科學與現實的分析

哪些職業對健康影響最大?科學與現實的分析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佔據了人們生命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然而,不同職業對健康的風險並不相同。一些工作性質或環境,會顯著增加慢性病、心理壓力、甚至縮短壽命的風險。以下從科學研究與醫學角度,探討幾類對健康損害較大的職業,並附上相關統計數據。

電擊槍的機制與對人體健康影響

電擊槍的機制與對人體健康影響

在現代執法中,警察常使用所謂「非致命性武器」(less-lethal weapons),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 電擊槍(Taser)。電擊槍的設計初衷是提供一種介於徒手制服與槍械之間的選擇,藉由暫時性電擊使嫌疑人失去行動能力,以降低致命暴力發生的風險。然而,電擊槍並非完全無害,背後涉及的電流機制與人體生理反應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