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微塑料
塑膠在世界各地都有使用。 不幸的是,由於生物降解能力有限,塑膠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微塑膠是塑膠碎片, 最小塑膠被稱為奈米塑膠(1 nm [nm] 至 1 μm [μm])和微塑膠(1 μm-5 mm)。
它們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分解成較小碎片的較大塑膠製品、個人護理產品中使用的微珠、合成服裝脫落的纖維以及塑膠廢物降解過程中釋放的顆粒。
這些顆粒可以在環境中存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幾乎無處不在,從遙遠的海洋深處到我們呼吸的空氣和我們吃的食物。
研究估計,平均成年人每年透過鹽消耗約 2,000 個微塑膠[1]。
塑膠分類
根據尺寸分類,它們通常分為:
- 大塑膠(2.5-100 cm)
- 介觀塑膠(0.1 - 2.5 cm)
- 微塑膠(1000 μm–1μm)
- 奈米塑膠(<1 μm)
許多塑膠聚合物都會造成M-NPL 污染,包括: [2]
- 聚苯乙烯(PS)
- 聚乳酸
- 聚氨酯(PU)
- 聚乙烯(PE)
- 聚甲醛(POM)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 聚醯胺(PA)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聚丙烯(PP)
- 苯乙烯丙烯酸酯
- 聚氯乙烯(PVC)
- 苯乙烯丙烯酸酯
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微塑膠是一種全球環境污染物,會污染土壤、水體和沈積物等生態系統。 這種污染導致棲息地退化、生態系統破壞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魚類和海鳥等海洋生物會錯誤地攝入微塑料,造成身體傷害、內傷和消化道阻塞。
這些奈米和微塑膠可以透過吸入透過呼吸系統進入人體,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進入消化道,或透過化妝品和衣服接觸滲透皮膚。
陸地環境中微塑膠的濃度日益增加。 微塑膠造成土壤結構破壞; 破壞土壤微生物群,導致土壤養分耗盡,植物吸收養分會降低植物生長。
微塑膠可以進入水果、蔬菜、種子、根、莖和葉。 因此,微塑膠進入食物鏈。
微塑膠進入食物鏈有不同的切入點。 這些來源可以包括受污染的食品、飲料、香料、塑膠玩具、包裝和烹飪等。
塑膠在人體內的生物累積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
微塑膠的毒性取決於其形狀和大小,並隨著其吸附能力和毒性的增加而增加。
儘管由於缺乏經過驗證的方法和跨分析程序的標準化,準確評估人類接觸奈米塑膠的情況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的大多數研究已經證實,奈米和微塑膠可以誘導細胞凋亡,並具有基因毒性和細胞毒性作用。
人體內的微塑料
生物體,尤其是人類,透過三種主要途徑接觸微塑料:攝入、吸入和皮膚接觸 [2]。
人體中存在微塑膠已被證實。 微塑膠以不同的可能方式進入人體。 根據進入人體的方式不同,微塑膠會引起人類不同的疾病。
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各個部位,例如痰、唾液、頭髮、皮膚、糞便 [2]、肺部 [3] 、母體和胎兒的胎盤組織 [4] 、母乳[5] 和血液 [6]中都發現了微塑膠。
M-NPL 透過血液、跨細胞和細胞旁運輸進行分佈。 它們透過各種力量與細胞膜相互作用。 它們對多個器官系統有毒。 一旦被細胞內化,它們就會積聚在細胞器中。 M-NPL 毒性與 ROS 生成、氧化壓力、Nrf2 和 Wnt/β-Catenin 訊號通路相關。 發炎和促發炎細胞因子也是 M-NPL 暴露的結果。 M-NPL 可誘導自噬作用、細胞膜破壞和細胞凋亡 [2]。
微塑膠對魚類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1997 年,超過據估計,有200 種水生動物物種將遭受塑膠碎片纏繞的困擾 [7] 。然而,隨著海洋生態系統中塑膠碎片的積累繼續呈指數級增長,最糟糕的情況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出現 [2]。
塑膠的管理不善和濫用導致了水生環境的廣泛污染,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各個層面。 魚類很容易接觸到微塑膠,這些微塑膠有毒,會在消化道和其他組織中積聚,導致健康問題。 食用受塑膠污染的魚類的人類也會接觸到這些有害顆粒,導致慢性疾病 [8]。
如何避免食物中含有微塑料
飲用過濾後的自來水
自來水可能含有微塑料,但使用碳塊或蒸餾過濾器可以有效去除它們。 碳塊過濾器可捕獲微塑膠和其他污染物,而蒸餾過濾器則加熱水以消除雜質。
限制吃海鮮
食用海鮮時要小心微塑膠污染。 充分煮熟海鮮,以分解微塑料,並去除魚皮和內臟,因為它們容易積聚微塑料。
多吃新鮮的天然食物
薯片和冷凍食品等加工食品含有大量微塑料,這些微塑料會分解成有害化學物質。 為了減少接觸,請選擇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 儘管一些新鮮農產品可能含有微塑料,但與加工的方便食品相比,其含量仍然較低。 此外,改用散葉茶而不是袋裝茶,以避免攝入微塑膠。
用散葉茶代替茶袋
沖泡塑膠茶包會釋放微塑膠和奈米塑膠。 選擇散葉茶並使用可重複使用的亞麻茶包或茶球。
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裝,杯和吸管
為了減少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和微塑料,請考慮在訂購外帶時攜帶自己的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和容器。 塑膠外帶容器和一次性杯子可能會將化學物質滲入熱食品和飲料中。 透過使用竹製餐具、金屬或玻璃容器,並向餐廳告知您自己的容器,您可以幫助減少塑膠廢物及其對環境的長期影響。
將塑膠外帶杯和吸管更換為可重複使用的替代品,以減少微塑膠暴露。 由聚酯和尼龍等合成材料製成的塑膠杯和吸管可以分解成有害的微塑料,進入環境。 做出可持續的選擇,並攜帶自己的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和吸管。
將食物儲存在金屬或玻璃容器中
將食物存放在金屬或玻璃容器中,避免使用保鮮膜或容器,以防止化學物質吸收到食物中。
避免用微波爐加熱塑膠食品
用微波爐加熱塑膠食品會將微塑膠釋放到食物中,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即使標有“微波爐安全”的容器仍可能釋放微塑膠。
減少家中微塑膠的暴露
減少家中微塑膠的暴露,打造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定期除塵吸塵
微塑膠可以透過空氣、食物和水進入您的身體。 它們可以在灰塵中找到,因此定期清潔至關重要。 使用舊床單而不是超細纖維布來除塵,因為超細纖維布是微塑膠的主要來源。 每周至少吸塵和除塵一次,以防止堆積。 使用捕獲微塑膠的空氣過濾器或淨化器,並選擇硬地板而不是地毯,因為地毯會釋放更多微塑膠。
洗衣措施
洗衣房是微塑膠的主要來源,聚酯和尼龍等合成織物在洗滌時會將其釋放到廢水中。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情況,您可以採取多種措施:
- 減少洗衣服的頻率,
- 使用冷水代替熱水,
- 滿載洗滌以減少摩擦,
- 避免精細的洗滌設置,
- 使用液體洗滌劑
- 風乾你的衣服,而不是使用烘乾機
如果用機器烘乾衣服,您可以使用絨毛過濾器和超細纖維洗衣袋來捕獲微塑膠。
選擇有機衣服和天然纖維
許多服裝材料由尼龍、聚酯和丙烯酸等合成纖維製成。然而,這些織物在每次洗滌過程中都會釋放大量的微塑料。為了減少洗滌時微塑膠的釋放,應選擇羊毛、絲、麻等天然材料,並實施永續消費。
選擇無塑膠化妝品和無微珠美容產品
大約 90% 的化妝品含有微塑料,這些塑料顆粒可以增強質地、顏色和光澤。 請仔細閱讀產品標籤,並避免使用聚乙烯、聚丙烯、尼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酯共聚物等成分。
選擇不含塑膠的產品
透過玻璃和紙張等可回收包裝選項來支持環保品牌,以幫助減少對有害塑膠包裝的需求並保護環境。
避免駕駛自己的車輛
汽車輪胎產生了海洋中 28% 的微塑膠。 當輪胎降解時,它們會釋放出小塑膠顆粒。 選擇公共交通或步行可以減少道路上的一輛車,從而減少微塑膠污染。
支持環保立法
支持減少廢物的組織,並對抗您所在地區的塑膠污染。 您的參與可以帶來環境永續性的實際改善。 此外,選擇無塑膠產品和使用公共交通有助於防止微塑膠的侵害,並有助於創造更綠色、更健康的環境。
參考文章
[1] Kim, J., Lee, H., Kim, S., & Kim, H. (2018). Global Pattern of Microplastics (MPS) in Commercial Food-Grade Salts: Sea salt as an indicator of Seawater MP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2(21), 12819–12828. https://doi.org/10.1021/acs.est.8b04180
[2] Khan, A., & Jia, Z. (2023). Recent insights into uptake, toxicity, and molecular targets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relevant to human health impacts. iScience, 26(2), 106061.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3.106061
[3] Jenner, L. C., Rotchell, J. M., Bennett, R. T., Cowen, M. E., Tentzeris, V., & Sadofsky, L. R. (2022). Detec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lung tissue using μFTIR spectroscop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31, 154907.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4907
[4] Ragusa, A., Svelato, A., Santacroce, C., Catalano, P., Notarstefano, V., Carnevali, O., Papa, F., Rongioletti, M., Baiocco, F., Draghi, S., D’Amore, E., Rinaldo, D., Matta, M., & Giorgini, E. (2021). 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46, 106274.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0.106274
[5] Ragusa, A., Notarstefano, V., Svelato, A., Belloni, A., Gioacchini, G., Blondeel, C., Zucchelli, E., De Luca, C., D’Avino, S., Gulotta, A., Carnevali, O., & Giorgini, E. (2022).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breastmilk. Polymers, 14(13), 2700. https://doi.org/10.3390/polym14132700
[6] Leslie, H., Van Velzen, M., Brandsma, S., Vethaak, D., García-Vallejo, J. J., & Lamoree, M. (2022).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63, 107199.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2.107199
[7] Laist D.W. Marine debris. Springer; 1997.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entanglement of marine life in marine debris including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species with entanglement and ingestion records; pp. 99–139. [Google Scholar]
[8] Bhuyan, M. S. (2022).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on fish and in human health.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0. https://doi.org/10.3389/fenvs.2022.827289